周朝婚俗合巹禮為什么用葫蘆瓢喝酒
古人洞房花燭夜要喝交杯酒,成為合巹,但是在周朝,這個喝酒的器具大有講究,用的是一對破開的葫蘆瓢,這有什么象征意義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周朝婚俗合巹禮為什么用葫蘆瓢喝酒,歡迎大家閱讀。
葫蘆瓢的發(fā)明者——周公
西周初,婚俗混亂。周公為整飭民風(fēng),親自制禮教民。周公重視婚禮,從男女說親到嫁娶成婚,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敦倫七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具體細(xì)致的規(guī)定,合稱“婚義七禮”、“士婚義七禮”,為讓“士”人理解如何執(zhí)行“七禮”,周公遂與妻子一起演禮。可演試到“敦倫”一節(jié)時,周公妻滿臉通紅的拒絕演示。妻子不同意演試“敦倫”怎么辦呢?不能不演示呀。就在此時,周公看見伯禽擺弄葫蘆瓢,將兩爿重新合為一個葫蘆。周公看到這葫蘆瓢,突發(fā)奇想,想到了怎樣演示“敦倫”。第二天,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又召集起來,講解“婚義七禮”,說到“敦倫”時,他拿出一對葫蘆瓢來,以葫蘆瓢喻男女,說到:葫蘆瓢未分之前如混沌一體,剖開之后如男女有別,敦夫婦之倫,就如同把葫蘆瓢重新合為一體,其儀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載的萬物推原之理,于是陰陽合諧,乾坤有序,維綱常而多子孫。
合巹的意義
到了春秋時期,周公制定的婚儀漸漸被廢弛。孔老夫子重修禮典,修到“士婚義”中“敦倫”一節(jié)時,他認(rèn)為不雅,沒必要寫這個,可以省掉,于是“七禮”就成了“六禮”。可民間還是在使用葫蘆瓢,于是孔子也把葫蘆瓢寫入禮書。但時的“葫蘆瓢”已經(jīng)不再是婚儀中的禮器,而是夫婦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時間一久,不少人認(rèn)為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巹”是什么?為何用“巹”?最初當(dāng)然是周公偶然看到的那個“葫蘆瓢”。但后來意思變了,因為“巹”,是一種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稱“苦葫蘆”。所以,這“合巹酒”在原本的意義之外,又有了夫妻二人要同甘苦,共患難的意思。葫蘆瓢,最早只是一種單純的禮器,用來象征“夫婦合二為一,一仰一合地擺在新房內(nèi),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孫繁衍”;后來還有了象征“夫婦二人合二為一,同甘苦,共患難”的意思,還成了一種酒具。
葫蘆瓢最開始只是周公的靈光一閃,但是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就成了約定俗成的禮儀,而為了紀(jì)念周公,人們后來也將房事稱為周公之禮。
看了“周朝婚俗合巹禮為什么用葫蘆瓢喝酒”還想看:
1.周公之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