閼與之戰的歷史背景
閼與之戰,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于閼與(今山西和順西),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這場戰役讓秦國多年未敢攻打趙國。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閼與之戰的歷史背景,歡迎大家閱讀。
閼與之戰歷史背景
閼與之戰中,秦軍在圍困閼與的同時,已經作了防止趙軍出兵救援的準備。他們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行動。趙奢偵知秦軍這一部署,從邯鄲出發才30里就下令安營扎寨,命令軍中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筑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的姿態。并且命令部隊說:“有以軍事諫者死。”軍中有一人建議火速去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掉了。這樣,一直過了28天,而且再次增筑營壘。秦軍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趙奢以好飯食招待后把他放走。間諜把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軍將領,秦將非常高興,秦將認為:趙軍“夫去國30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隨之,放松了警惕。
在送走秦軍間諜以后,趙奢突然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卷甲而趨,向西急進。僅兩日一夜即抵達距離閼與50里的地方。被拋在武安的秦軍聽說趙奢巳至閼與,如夢方醒,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由于趙軍遠離后方,孤軍獨進,形勢依然十分危險。這時,趙軍中有一位名叫許歷的軍士,進見趙奢,說:“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許歷曰:“請就鈇質之誅。”趙奢曰:“胥后令邯鄲。”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后至者敗。”
趙奢采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發兵萬人,搶占了北山制高點。果然,秦軍后至,爭奪北山不得上,擁擠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動地位。趙軍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此次戰役,使威行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輕舉妄動,恐怕重蹈閼與之覆轍。班師回朝后,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平起平坐,被后人列為山東六國的八大名將之一。又封許歷為國尉。
閼與之戰的意義
閼與之戰,趙奢隱蔽作戰企圖,麻痹敵人,促其驕傲輕敵,爾后出其不意,突然發動攻擊,以及搶先占領要地,使己方處于有利地位的作戰指導,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秦國向東兼并的兵鋒也因之受到一次挫折。
看了“閼與之戰的歷史背景”還想看:’
1.閼與之戰簡介
2.孫策平江東之戰歷史背景有什么
3.閼與之戰趙軍主帥叫什么名字
4.趙滅中山之戰背景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