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滅陳之戰的過程介紹
導讀:隋滅陳的作戰,僅經2月之余,便將立國30多年的陳國 一舉滅亡,接收陳國土地共三十州、一百郡與四百縣,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財富。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權臣楊堅于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文帝于588年,下令楊廣統籌九路隋軍南征陳國,589年1月20日打敗陳后主陳叔寶,陳亡。并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滅陳之戰的過程介紹
為擊滅陳朝,統一南北,隋文帝楊堅在開皇元年三月,即派上開府儀同三司賀若弼、和州刺史韓擒虎分任吳州和廬州總管,駐江北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和廬江(今合肥),預作滅陳準備。九月,陳將周羅喉攻占江北隋地胡墅(今江蘇六合西南),驃騎大蕭摩訶率兵進攻江北,隋出兵還擊。后因突厥在北境經常襲擾(參見突厥攻隋之戰),楊堅便改取南和北戰、先北后南的軍事戰略。二年正月,陳后主(叔寶)繼位,向隋請和,歸還胡墅;二月隋以“禮不伐喪”為名撤軍。此后又多次遣使訪陳,表示和好。
三年,隋反擊突厥獲勝(參見隋反擊突厥之戰),解除了北方威脅,繼經幾年治理,國力、軍力大大增強;而陳朝政治日益腐敗,府庫空虛,內部矛盾尖銳。于是隋朝加緊進行滅陳準備。五年十月,楊堅以清河公楊素為倌州總管,經略長江上游。同時在五、六、七3年內,動員數十萬人修繕朔方(治巖綠,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靈武(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一帶長城,并于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筑城數十,以加強北部邊防,保障南進時后方無憂。七年八月,進兵江陵(今屬湖北),兼并蕭梁(原北周支持之小政權),掃除南進障礙。十一月,楊堅與宰臣謀議伐陳之策。尚書左仆射高颎提出:在江南收獲季節,以少數兵力,聲言進襲,迫陳集兵守御,以誤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如此多次,使陳軍習以為常,麻痹懈怠,然后舉兵渡江,登陸攻擊,派人潛入陳境,反復縱火,焚其儲備物資,使其財力俱盡。
虢州刺史崔仲方提出:在武昌(今湖北鄂州)以東沿江各要地部署精兵,秘密準備渡江,在益(治今成都)、信(治今四川奉節東)、襄(治今湖北襄樊)、荊(治今湖北江陵)等地速造戰船,準備水戰;陳如以精兵赴援上游,下游諸將即可乘虛渡江,如陳擁兵自衛,上游諸軍則可順江東下,直取建康(今南京)。楊素、賀若弼等亦爭獻平陳之策。楊堅均予以采納。攻陳前,隋令介州刺史李衍在襄州道、楊素于巴東郡(治今四川奉節東)建造“五牙”(裝有拍竿的大型戰艦)、“黃龍”等戰船,加強水師。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廢料,以威懾陳人。賀若弼賣掉老馬,大量購買陳船,藏匿起來,又買破舊船只五六十艘,泊于小河,使陳軍以為隋軍沒有戰船。多次將換防士兵集于廣陵,大張旗幟,營幕遍野,還使士卒沿江射獵,人馬喧噪,以迷惑陳軍,使之不加戒備。
八年三月,楊堅下詔,列舉陳后主罪行又送璽書暴其罪惡20條,并將詔書在江南散發30萬份,以爭取人心。十月,楊堅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設淮南行臺省,以晉王楊廣為行臺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命楊廣、秦王楊俊、楊素并為行軍元帥,高颎為晉王元帥長史,右仆射王韶為司馬,集中水陸軍51.8萬,統由楊廣節度,東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里。隋軍自長江上游至下游分為8路攻陳:楊素指揮水軍主力,出巴東郡,順流東下,消滅長江及沿岸陳水陸軍;楊俊指揮上游3路進攻江夏(今武昌),以扼控長江,阻止上游陳軍東援;楊廣指揮下游5路,渡江進攻陳都建康。十一月,楊堅至定城(今陜西華陰東)誓師,準備渡江的各路隋軍進抵長江北岸,完成進攻準備。
隋滅陳之戰意義
隋滅陳的作戰,僅經2月之余,便將立國30多年的陳國 一舉滅亡,接收陳國土地共三十州、一百郡與四百縣,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財富。至此,結束了古代中國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分裂割據、戰亂不止的局面,使中華大地重新統一于中央政權之下,這是隋王朝對中國歷史 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此外,隋朝把陳后主和文武官員、衣冠世族、百工雜技以及乘服、圖藉與法物等,運送到隋朝首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市),運送的行列,前后達五百里。自晉室南渡后在江南保存兩百多年的中國正統文物,至此重返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