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的意義
長沙會戰是中日戰爭中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也是決定最后戰局成敗的一次大會戰,其實長沙會戰的意義不僅表現在抵抗住了日本人的進攻,保護了領土完整保護了民族主權,而且對于西方來說長沙會戰也有著特殊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沙會戰的意義,望大家喜歡。
長沙會戰的意義
長沙會戰不僅一舉挫敗了日本進攻華北的陰謀,而且也拖住了日本的主力,使他們不能向西方移動,不能和德國戰區合并,所以對于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來說,長沙會戰都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后代歷史學家對于長沙會戰的意義這個問題主要分為兩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國內一個是國外,在1941年一位英國的記者在泰晤士報中說。12月份以來同盟軍唯一的決定勝利就是中華人民的長沙大捷。其實長沙會戰的意義絲毫不遜色于臺兒莊戰爭的意義,兩次戰爭都非常的震驚世界,而且長沙會戰的指揮官薛岳更是因為這場戰爭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國民黨派人士的尊重,其實就死傷規模來看,長沙會戰中中日雙方死傷的人數差不多,但是長沙會戰確實一舉粉碎了日本的陰謀,也把他們的主力拖進了戰爭泥潭中。在長沙會戰之后,遠在南京的汪偽政府也受到了震動,他們滿以為日本會一舉拿下長沙,卻沒有想到中國軍人在長沙這個地方拖住了日本的主力,汪偽政府沒有了后續支援很快就垮臺了,所以長沙會戰的意義也應該包括對汪偽政權的打擊。
長沙會戰的經過
長沙會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役之一,這場戰爭中中國軍人死傷約13萬人,雖然最后仍舊取得了勝利,但是長沙會戰的經過異常艱難,這場戰爭打了將近6年,后代歷史學家在總結長沙會戰的經過這個問題時,大部分都把長沙會戰分為4個階段。
長沙會戰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雙方的準備時期,在長沙會戰還沒開始之前,日本就已經派出2萬人馬先攻占了岳陽城,岳陽城距離長沙僅有130公里,可以說對長沙構成了直接威脅,在這一階段中蔣介石派遣了國民黨高級將領薛岳前去應戰,在離岳陽城130里的長沙城內布下天羅地網等待日本人的進攻。并且成分粉碎了日本的南方地下情報工作小組和特種大隊。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就是中日兩方正式交火的階段,這場戰爭中薛岳由于謊報戰果一度延誤戰機,但是他后來又扭轉了戰局,抓住了日本人的把柄,打得日本人節節敗退,最后在1941年的時候終于全殲日軍僅以傷亡不到7000人的代價,擊潰了日本的4個軍團,打敗了10萬日軍,長沙會戰到此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其實長沙會戰的第四個階段就是中日兩方清理戰果的階段,1941年的6月份之后,長沙會戰就已經正式結束了,被擊潰的日本主力倉皇向南逃竄,導致了湖南地區都成為國民黨的地盤,也為日后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沙會戰 薛岳
薛岳是長沙會戰的最高指揮官,是后期調任的。在日軍早期進攻長沙的過程中,國民黨方面采取焦土政策,將長沙焚毀。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導致長沙城中的大火失控,使得三萬余人被燒死。薛岳在這個機會下被調任擔任第九戰區司令官,也就是長沙會戰的指揮官。
長沙會戰薛岳先后指揮了四次大會戰。在第一次大會戰中,日軍采用的是包抄手法,薛岳讓軍隊固守長沙地區,等敵軍進入包圍圈后對敵軍進行猛攻。由于日軍武器精良,中國軍隊并未占到便宜。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薛岳改變了自己的戰術,派遣軍隊主動出擊,在汨羅江畔安營扎寨,迎擊日本侵略者。在這次戰斗中,薛岳還指揮了中國的艦隊與日本的艦隊進行對戰。中國軍隊在第二次長沙保衛戰中也并未占到便宜。
雖然前兩次保衛戰并未占到便宜,但是長沙會戰薛岳卻阻擋了日軍攻打重慶的步伐,使得日本的軍隊在長沙地區無法前進。在第三次長沙保衛戰中,薛岳打了勝仗,殲滅日軍七千余人,這成為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勝利。
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薛岳的30萬軍隊遭到日軍36萬軍隊的攻擊。在長沙一帶,日軍突入岳麓山,使得中國軍隊之間的鏈接被切斷,最后導致長沙陷落。衡陽方面的守軍被困在孤城里,最后也陷落。長沙會戰薛岳在這次會戰中雖然丟失了長沙、衡陽,不過也給了日軍重創。
看了“長沙會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