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抗倭的歷史故事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年—萬歷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遠人,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祖籍河南衛(wèi)輝,后遷定遠。下面一起看一下戚繼光抗倭的歷史故事吧。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zhèn)守寧波、紹興、臺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于敵的明軍前往阻擊。
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fā)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臺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臺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
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余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zhàn)特點,創(chuàng)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臺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墻,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臺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xù)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
史稱臺州大捷,亦稱臺州九戰(zhàn)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并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余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后戚繼光在薊州鎮(zhèn)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后遭誣陷,奪職回鄉(xiāng)。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chuàng)見,他的優(yōu)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延伸閱讀:
戚繼光祖籍河南衛(wèi)輝,出身于將門世家,父親戚景通武藝精熟,為人正直,忠于朝廷,為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受家庭的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游戲。戚景通對兒子期望很高,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練習武藝,經常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戚繼光不僅獲得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還養(yǎng)成了良好的品質,樹立了高遠的志向,為以后建功立業(yè)打下了基礎。
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遷居安徽定遠,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隨其部將朱元璋轉戰(zhàn)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戰(zhàn)死于云南平元朝之戰(zhàn),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勞,讓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為明威戚家又搬回了山東。自戚斌至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歷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襲任這個職位。戚景通襲職后,任過都指揮、大寧都司、江南漕運把總,還在禁軍神機營中任過職。
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出生于山東微山西北的小鎮(zhèn)魯橋,第二天陽光燦爛,戚景通于是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繼承祖上的光輝,并發(fā)揚光大。
有妻王氏,會武藝。戚家軍抗倭初期,戚夫人曾經組織老弱婦孺守衛(wèi)新河城,打退了倭寇的進攻。因王氏不能生育,戚繼光納有三名妾侍,共育有5子。
戚繼光雖是一代名將,但史籍中也有其為官“并不清廉”的記載。《明史》本曾評價俞大猷和戚繼光:“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人”。意為:“戚繼光的品行操守不如俞大猷,但果敢堅毅更勝之。”
戚繼光留下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讓明朝將領李如松受益匪淺,成為與“倭寇”作戰(zhàn)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