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林覺民
林覺民(1887-1911),福建閩侯人。林覺民是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獻身為國,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先烈。下面給大家介紹革命烈士林覺民。
林覺民是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烈士。他小時候聰明好學,志向遠大。長大后結了婚,生了一個兒子。他和妻子互敬互愛,家庭生活十分美滿。
但是他還有更大的志向,就是拯救受苦受難的祖國和廣大人民。為了這個志向,他毅然離開家庭,離開父親、妻子和孩子,去日本留學。幾年以后,他作為一位堅定的革命者,回到國內,準備參加廣州的武裝起義,推翻清朝。因為要召集家鄉的同志,他回到家中。見到年老的父親和可愛的妻兒,想到起義如果失敗,犧牲了生命,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見面,他心里很不平靜。可他不忍心說出真情,又匆匆離去了。
廣州起義前夕,林覺民給父親和妻子寫了絕筆信。他對父親說:“我死了,讓大人吃苦,弟弟妹妹也無人照顧。然而我的死對全國同胞有用處。”他對妻子說:“我們有過甜蜜幸福的生活,正是為了讓天下人都得到幸福,我才寧愿去家舍命,離開你,為天下人謀求永遠的幸福!”
幾天后,林覺民在起義中被俘犧牲,死時才25歲。他為國舍家的情操,教育了一代代青少年。
身后事宜
林覺民就義之后,家人把祖宅賣了避難,買主叫謝鑾恩,他有個孫女后來也很出名,叫謝婉瑩,冰心長大了后曾經寫文章追憶過自己的這個故居。林覺民有個堂哥林長民,后來也生了一個很有名的女兒,叫林徽因。
延伸閱讀:
相關詩作
宣統三年辛亥農歷三月廿九(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失敗,林文、方聲洞、林覺民、林尹民等福州市籍死難烈士共25人,葬于郊外黃花崗,這一年的八月廿九(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推翻清政府,十一月十三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2月初,福州出版的《共和》報有一則《告白》:“亡兒覺民在日,交好甚多,姓氏里居,穗有不能詳悉者。本屆新歷二月十一日(舊歷十二月廿四日)假白塔寺發喪。除具帖謹白告外,另外登揭報端,俾獲周知,庶逸遺漏。林拾穗謹白。”拾穗為林覺民嗣父林孝穎的號,林孝穎著有《拾穗居士文存》一冊,藏于福建省圖書館。這則《告白》是新發現的史料,1912年2月11日在福州為林覺民發喪(追悼會),距林覺民在廣州犧牲已10個月了。
又據鄭貞文先生《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民國元年三月,福州召開盛大的黃花崗烈士追悼會。原來,林覺民和同鄉林秀軍在日本東京留學期間,最為要好,情同手足。宣統三年(1911年)秋天,林秀軍在日本旅社,夢見林覺民,醒時大哭,有感而發,寫有一首挽詩,其中一、二聯為:“晚風吹夢作秋涼,浴血何來痛國殤。肯為艱難雙束手,不勝哀怨九回腸。”追悼會上挽詩挽聯多至200多副,林秀軍特寫此律作為挽詩。林孝穎先生認為林秀軍挽詩最富有感情,于是和詩一首:“趙佗臺迥北風涼,藁葬荒丘半幼殤。一死自酬他志愿,初聞直碎我肝腸。黃花吊客傾鉛淚,白發哀翁對影堂。東海明年櫻再放,君行應念舊同裳。”并親寫《挽子》一聯:“湯武非圣人,千古相傳謬論;彭殤同一視,而翁何愛殘年。”字里行間,老人對晚年喪子無限傷感,但對林覺民的革命“志愿”又作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