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農家是什么流派
農家,指農戶。田家,從事農業的人家。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歷史上的農家是什么流派?希望大家喜歡。
農家基本概念
農家,是先秦在經濟生活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呂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學術概論》中,把農家分為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農家列為九流之一,并稱: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所重民食"也正是農家的特點,尊神農氏。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可見于《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
農家代表人物
戰國時,農家代表人物有許行。許行,楚國人,無著作留傳,生平事跡可見于《孟子》一書。生卒年不可考,約與孟子同時代。當時隨行學生幾十人,頗有影響,儒家門徒陳相、陳辛兄弟二人棄儒學農,投入許行門下。
《孟子·滕文公上》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鼓吹“賢者與民并耕而食”是許行兩點主張之一。還有便是提出“市賈不二”的價格論,這一主張的中心要旨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礎上,提倡人人平等勞動、物物等量交換,以實現其改革思想。
農家學說
由稷下學者們集體編撰的《管子》一書包含各家的思想學說,一般認為,其中《地員》一篇就是農家的著作,而《牧民》《權修》《五輔》《八觀》等篇重點記述了農家思想。由于當時的平民絕大多數都從事農耕,所以“重農”就是“重民”,重農傾向必然會發展為民本思想。《管子》中有關農家的內容著重體現著農家的民本主義思想,成為農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環。
01.順民心,忠愛民
農家看到,民心是不可違背的,“順民心”是一切統治的基礎,賢明的統治者能夠順應民心,以民心向背作為自己行為的指針。《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由此可見,農家通過“民心”這個概念,初步感覺到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儒家的民本主義還要進了一步。
“忠愛民”是統治天下的基本方式,農家看到從事耕種的農民的辛苦,要求統治者要體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奪。《管子·權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統治者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可巧取豪奪,不能對百姓剝削太重,也就是要減輕賦稅,輕徭薄役;同時要注意節約,不能窮奢極欲。這里雖然已經改變了許行的人人平等勞動的主張,但這樣的改變無疑是統治者更易接受的。
02.修饑謹,救災荒
在《管子》一書中,農家還非常關注農業災害問題,提出“修饑謹,救災荒”。農家將水災、旱災、風霧雪霜、疾病、蟲災合稱為“五害”,認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產的重大災害,因此,一個賢明的統治者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當務之急在于掃除“五害”,只有解決了這些災害問題,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會服從統治。在《管子》的作者看來,水災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尤應引起統治者的重視。這樣,災害意識就成為農家民本主義的重要構成部分。
03.農本商末
“農本商末”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先秦農家力主“農本商末”,推動統治者確立這項基本國策,并促進社會認同這一價值觀念。農家認定,農業是一切財富的基礎和來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而商業則是破壞和損耗社會財富的根源。商人不會創造財富,只不過是拿別人的產品,買賤賣貴,從中漁利,同時,商人還要吃飯和穿衣,要大量消費農民生產的糧食和布帛。不僅如此,農民勞動多而收獲少,商人卻付出少而收獲多,這種反差和對比會造成農業勞動力的流失。
首先,農業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國家以百姓為根,百姓以谷為命。如果百姓無谷,國家就會失去根基,因此,必須將發展農業生產擺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銀之類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對于處于饑寒之中的百姓來說毫無價值。
其次,農家認為,強大的軍隊是國家穩定的根本保障。在先秦時期,對軍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充足的軍糧和穩定的兵源,而這兩項都需要通過發展農業來提供。
再次,農家認為,農業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證。勸民務農,會使百姓民風淳樸,也就容易供統治者利用和役使;勸民務農還會使百姓舉止持重,減少結黨營私、圖謀造反的機會,將老百姓束縛在土地上,防止他們隨意遷徙,從而保證政令的推行,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
農家主張重農抑商,并不是否定工商活動存在的價值,而是要求從國家意志的高度來縮小和控制工商活動的范圍,使其不會成為農事活動的障礙。
在包羅萬象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中,也有不少闡述農家思想和農業技術的篇章。其中,作者提出了統一度量衡,以避免商業投機行為。具體做法是,在每年的仲春和仲秋兩個月,由國家統一組織人力劃齊度量單位,統一衡稱,平整量器,修正溉具。這也開了秦朝“車同軌、書同文”的先河,與許行的主張相比又是一個進步。
農家著作
農家著作有《神農》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國》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趙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農家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來,他們的思想和活動散見在諸子的著述中,雖星星點點但仍然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