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的歷史介紹
陳家祠堂(陳氏書院)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二十年(1894年)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下面給大家介紹陳家祠的歷史介紹。
陳家祠基本簡介
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的聚賢堂是供族人集會之用,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建筑風格
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祠堂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后再連接成一體的,立體、多層次的畫面里有神話傳說、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等,就像是民間的藝院一般。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墻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后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
建筑中的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制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雕式也極為精巧,技藝巧奪天工,十分有名。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古代藝術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后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參觀后留有一首五言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筑裝飾工藝早在20世紀20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筑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筑藝術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1959年辟建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陳家祠歷史沿革
陳氏書院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目的為本族各地讀書人來廣州參加科舉考試時提供住處。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后,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里先后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茖W校和聚賢中學。
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
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準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并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
1959年,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
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筑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
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延伸閱讀:
陳家祠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作為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以把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筑組成。陳氏書院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