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至理名言有哪些
管子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于士”。管仲的言論見于《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管子的至理名言有哪些?
在先秦諸子中,管子(約前719-前645)資格最老,他的生活年代比老子、孔子還要早上一百多年。管子名仲,字夷吾,給齊桓公當宰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孔子十分欽佩他,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早都成了蠻族的奴隸了!(“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管仲推行“尊王攘夷”的國策,尊崇周天子,抵抗戎狄,保衛(wèi)了中原的安定,孔子稱他是仁人——“仁人”這頂帽子,孔子可不是隨便送的。
管子有幾句名言,至今廣為流傳。一句是“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前邊是從國家角度著眼,說一個政權(quán)只有糧倉充實、國力強盛,才有提倡禮儀的資本;后面是說,百姓只有吃飽穿暖,才能進一步懂得何為榮耀、何為羞恥。
孟子后來接受了這些理念,認為實行王道并不難,先給每家農(nóng)戶分上五畝宅基地,讓他們蓋房栽桑、養(yǎng)豬喂雞。再分上一百畝耕地,讓全家衣食無憂,老人們都能吃上肉、穿上絲棉。然后建立鄉(xiāng)學,讓年輕人讀書習禮,社會自然走上正軌。孟子還說過“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的話,顯然都是對“管子夢”的發(fā)揮。
管子另一段名言是“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他這是打比方:國家像是一根擎天大柱,由四條大繩維系著。他說,如果這四條繩子斷了一條,擎天大柱就歪斜了;若是斷了兩條,國家就危險了;若是斷掉三條,國家就倒下了;若四條全斷,國家就滅亡了!歪斜還能扶正,危險還可轉(zhuǎn)安,倒下還能再立,滅亡可就不能再造了!
那么這四條繩子又是什么?分別是禮、義、廉、恥。人有禮,做事就懂規(guī)矩、不出格;有義,就不會有非分冒進之想;有廉,就不會隱瞞過惡;有恥,就不屑跟壞人同流合污。(原文是:“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fù)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出《管子·牧民》)
這里所謂“國有四維”,主要是針對在位者說的。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撰寫《新五代史》,在評價那位貪求富貴、喪失人格的三朝元老馮道時,把管子這段話總結(jié)為十六個字:“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十六個字簡單扼要,卻包含了儒家道德的核心理念,讀起來朗朗上口,成了中國人立身行事的準則。你看管仲的影響有多大!
在管子看來,國家也跟人一樣,是靠道德維系的。不講禮義、廉恥皆無,國庫再充足、軍隊再強大,也難以自立于天下。這似乎是在警告統(tǒng)治者:倉廩實而“不”知禮節(jié),照樣不行。
管子第三句名言是“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在這里是栽植、培養(yǎng)的意思。你只做一年的打算,種種莊稼就算了。要做十年打算,不如栽種樹木。若做百年打算,就應(yīng)培育人才。——管仲身為宰相,站得高、看得遠,見識自然超越常人。后人有詩云:“計利應(yīng)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說的就是這種境界吧。管子是兩千七百多年前的人,他那睿智的思想至今光芒不減,映照著只知刷手機、打游戲的“無腦”后人,令我們慚愧!
管子的思想
管仲講工,農(nóng),商,兵,注重經(jīng)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quán)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jīng)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qū),組織軍事編制,設(shè)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jīng)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chǎn);發(fā)展鹽鐵業(yè),鑄造貨幣,調(diào)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zhì),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lián)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zhàn)略也獲得成功。后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jīng)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qū)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些事情都是因為管子“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的生存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