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元戰爭之徐達北伐
徐達北伐是明朝滅元之戰的一個戰略決策和戰爭經過基本吻合的典型戰例,顯示了徐達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駕馭戰爭的能力。此次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確立了明朝對全中國的統治。 此役更是打破了歷史上由北向南統一的公式,可謂千古奇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元戰爭之徐達北伐,希望對你有用!
徐達畫像圖片
明元戰爭之徐達北伐背景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軍與元軍在中原和西北廣大區域內進行的戰略決戰。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慶(今南京),爾后即吳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權以后,先后消滅了占領湖廣、江西等地的陳友諒、占據江浙一帶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為北上滅元創造了有利條件。對于北上作戰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朱元璋作了審慎的籌劃。他首先征求諸將的意見。平章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張。朱元璋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的方案。他根據當時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間的關系和各部內部的政治傾向、軍事實力,認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為此,他提出穩扎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明元戰爭之徐達北伐過程
朱元璋根據這一戰略構想,將整個戰略行動分為三個階段加以實施。第一階段,首先攻取山東,繼而轉攻河南,占據潼關;第二階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滅元朝;第三階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陜甘,完成北方之統一。北伐戰爭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實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平章常遇春為副,率軍25萬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為減少北伐阻力,爭取人民擁護,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別告誡將士,師到之處,切勿殺掠。并向北方人民發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對漢族各階層人民產生了一定的號召力,所以北伐比較順利。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隊加強戒備,以防元軍襲擊。
從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軍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就攻下山東(參見明攻山東之戰)。山東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戰略上為北伐造成了更為有利的軍事態勢。三月,徐達揮軍西向,分兵兩路進攻河南(參見明攻河南之戰)。一路自濟寧溯黃河而上,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一路由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攻許州(今河南許昌)。同時命征南鄧愈率襄陽、安陸、景陵等處兵馬北攻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明軍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時間里相繼攻克汴梁、洛陽以及嵩(今河南嵩縣)、陜(今河南陜縣)、陳(今河南淮陽)、汝(今河南臨汝)諸州,并不戰而據有潼關,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階段的戰略任務。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絕,陷入了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五月,朱元璋親抵汴梁,聽取前線將領的軍事情況匯報,并討論了下一階段的戰略步驟。根據當時元廷已陷入孤立無援的軍事形勢,徐達提出由臨清(今屬山東)直搗大都的主張,朱元璋表示同意。遂決定由征虜右副馮勝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守河南(今河南洛陽),鎮國郭興等人鎮守潼關,徐達率大軍直取大都。
閏七月初一日,明軍主力自中灤(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沿御河(今衛河),經臨清、長蘆(今河北景縣)、通州(今北京通縣),向北挺進。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直逼大都城下。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攜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八月二日,徐達率軍進占大都,從根本上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參見明攻河北、大都之戰)。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盡入明軍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個北伐戰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困據秦晉的元地主武裝集團,完全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達大軍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時機地命其轉入下一個戰略階段。
明元戰爭之徐達北伐結果
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孫興祖、都督僉事華云龍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達、常遇春揮師西向,攻取山西。同時,命馮勝、偏湯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應攻晉主力。經過近五個月的艱苦作戰,明軍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進而平定山西(參見明攻山西之戰)。這時盤據在陜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齊、張思道等l0余萬人。徐達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轉攻陜甘,以求徹底完成此次北伐戰略任務。自二月徐達派常遇春、馮勝渡河趨陜(參見明攻甘陜之戰),至十二月明軍擊潰擴廓帖木兒反攻蘭州之軍,歷時10個月。明軍相繼攻克奉元路(明改為西安府,即今陜西西安)、鳳翔、蘭州、臨洮、慶陽等重鎮,基本上消滅了這一地區元軍之勢力。至此,朱元璋北伐滅元之戰宣告結束,基本上實現了戰前擬定的戰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