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居蒙古高原,史稱北元。從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云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希望對你有用!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圖片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背景
公元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達率軍攻入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逃往漠北繼續元帝國的統治,歷稱"北元"。永樂初年,蒙古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遂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明洪武末期,北元貴族內部分裂,逐步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個部落經常互相殘殺,時常滋擾明朝邊境。
朱元璋對對北元勢力采用軟硬兼施的政策,成祖朱棣即位后,起初亦繼承明太祖對待北元的政策。他一面與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爭取相安無事。如朱棣封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在韃靼部首領本雅失里稱汗時,成祖多次遣使通好。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貴族無理侵擾,就給予堅決打擊。三部中以韃靼部最為強盛,本雅失里因此而驕,對明朝抱不友好態度。公元1409年(永樂七年),成祖派使者郭驥出使韃靼,結果被殺,成祖決心征討。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過程
第一次親征
公元1409年(永樂七年),成祖派淇國公丘福率十萬大軍征討韃靼,由于輕敵,孤軍深入,中了敵人的埋伏,全軍覆沒。為消除邊患,成祖決心親征。
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二月,成祖調集50萬大軍。五月八日,明軍行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成祖將之更名為"飲馬河")流域,詢得韃靼可汗本雅失里率軍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魯臺則向東逃。成祖親率將士向西追擊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明軍在斡難河(位于今蒙俄邊境)大敗本雅失里。成祖打敗本雅失里后,揮師向東攻擊阿魯臺,雙方在今蒙俄邊境之斡難河東北方向交戰,明軍殺敵無數,阿魯臺墜馬逃遁。此時天氣炎熱,缺水,且糧草不濟,成祖下令班師。
韃靼部經過明軍的這次打擊,臣服于明朝,并向明成祖進貢馬匹。成祖亦給予優厚的賞賜,阿魯臺接受了成祖給他"和寧王"的封號。
第二次親征
明軍在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出征韃靼后,瓦剌部趁機迅速發展壯大,公元1413年(永樂十一年),瓦剌軍進駐臚朐河(今克魯倫河),窺視中原。
明成祖決心再次親征,調集兵力,籌集糧餉。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二月,明軍從北京出發,六月初三,明軍在三峽口(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擊敗了瓦剌部的一股游兵,殺敵數十騎;初七日,明軍行至勿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瓦剌軍3萬之眾,依托山勢,分三路阻抗,成祖派騎兵沖擊,引誘敵兵離開山勢,遂命柳升發炮轟擊,自己亦親率鐵騎殺入敵陣,瓦剌軍敗退,成祖乘勢追擊,兵分幾路夾擊瓦剌軍的所撲,殺敵數千,瓦剌軍紛紛敗逃。此役,瓦剌受到重創,此后多年不敢犯邊,同時,明軍也傷亡慘重。
第三次親征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背景
瓦剌被明軍打敗,韃靼趁此機會經過幾年的發展,勢力日益強盛起來,從而改變對明朝的依附政策,并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節,還時常對明朝邊境進行騷擾的劫掠。1421年(永樂十九年)冬初,韃靼圍攻明北方重鎮興和,殺死了明軍指揮官王祥,對此,成祖決定第三次親征漠北。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經過
公元1422年(永樂二十年)三月,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出擊韃靼。其主力部隊至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的雞鳴山時,韃靼首領阿魯臺得知明軍來襲,乘夜逃離興和,避而不戰。七月,明軍到達煞胡原,俘獲韃靼的部屬,得知阿魯臺已逃走,成祖下令停止追擊。明軍在回師途中,擊敗兀良哈部,九月,回師北京。成祖第三次出擊漠北,雖對韃靼部有一定的打擊,但成效不大,并沒徹底解決盤據漠北的蒙古三個部落對明國邊境的滋擾。
第四次親征
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韃靼首領阿魯臺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成祖聞悉后決定再次親征。明軍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軍到達沙城(今河北張北以北)時,阿魯臺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并得知阿魯臺被瓦剌打敗,其部已潰散,明軍暫時駐扎不前;十月,明軍繼續北上,在黃河以北擊敗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眾來降明,成祖隨即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十一月,明軍班師回京。
第五次親征
永樂時全國范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于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軍對蒙古韃靼部的作戰。是年正月,韃靼部首領阿魯臺率軍進犯明山西大同、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等地。成祖遂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遼東5都司之兵于京師(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又名也先土干為前鋒,出兵北征。二十五日,進至隰寧(今河北沽源南),獲悉阿魯臺逃往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之哈剌哈河下游),成祖令全軍急速追擊。六月十七日,進至答蘭納木兒河,周圍300余里不見阿魯臺部蹤影,遂下令班師。七月十八日,成祖在回京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至此蒙古勢力暫時削弱,明朝也已精疲力竭,無力再作大規模遠征。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結果
明成祖五次親征對盤據在漠北的北元殘余勢力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的戰爭。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同時也使明朝精疲力竭,明成祖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征得勝回朝途中病死。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影響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師,遠征漠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次親征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等人以為頻年用兵,戎馬資儲喪失不少,且糧儲不足,不宜興師。但是,這五次出征在當時也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邊境的安寧,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
明初對外戰爭明成祖北伐評價
五次北伐的主要特點,在明軍方面,深入漠北,后勤補給比較困難,勞師遠征,只宜速決,不利持久作戰。朱棣深知此種作戰特點,所以,每次親征,均作了比較充分的兵力和物資準備,如事先征集重兵,在兵力對比上形成絕對優勢。在糧餉上,制造武鋼車,提前作好進退的全局準備。朱棣作為皇帝,一國至尊,能夠躬親行陣,為消除邊患,先后五次親征,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而且他知人善任,創立中軍、左右掖、左右哨五軍營制,和專門使用火器的特種部隊神機營;治軍嚴,賞罰明,頒布軍中賞罰令,設置傳令紀功官和督陣官,"六師入關有踐田禾取民畜產者,以軍法論";而且精通韜略,善于利用敵人內部矛盾,使其互相牽制,以利各個擊破。這些都是明軍致勝的重要因素。在元蒙殘余勢力方面,不利因素是內部不統一,與明軍相比,力量眾寡懸殊,因此,只宜利用游牧族軍隊長于騎馳的特點,與明軍周旋,而不宜輕易與明軍決戰。韃靼部阿魯臺在第一次抗擊明軍親征失利后,總結教訓,在以后多次作戰中,均采取機動避戰的軍事策略,避免了在戰場上遭受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