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四大奇案
明初四大奇案又稱洪武四大奇案,是指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或為整頓吏治或為加強集權而策劃的四大奇案件,因四案而死者至少十萬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初四大奇案,希望對你有用!
明初四大奇案主使者朱元璋圖片
明初四大奇案基本簡介
明初四大奇案又稱洪武四大奇案。明朝初年,朱元璋朱元璋為整頓吏治和經濟秩序,大興獄訟,經濟領域: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的“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政治領域: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和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藍玉案”,胡惟庸與藍玉案件習稱“胡藍之獄”,是朱元璋濫殺開國功臣的政治案件,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是對涉嫌貪墨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通過這四起大案,朱元璋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了進一步防止貪污案件的發生,朱元璋親自編寫《大誥》,其中不少律法是針對貪官污吏的。經過這樣大張旗鼓的整治,貪贓枉法的事情少了許多,同時吏治和社會風氣也有了很大改善。
明初四大奇案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指洪武帝誅殺宰相胡惟庸事件,隨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此案牽連甚廣。胡惟庸被殺,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設內閣供皇帝做為顧問。內閣大學士絲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擬」權力,先送宦官,再由其上呈與皇帝。從此中國再無宰相一職。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黨集團的領袖李善長推薦其同鄉兼姻親胡惟庸擔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7年丞相,任期內在朝中遍植朋黨,不遺余力地打擊異己,使得淮西朋黨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譬如,浙江青田人劉基(字伯溫),曾輔佐朱元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由于他與淮西朋黨集團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僅封為誠意伯,歲祿只有240石。而李善長則功封韓國公,歲祿4000石。翌年,劉基告老還鄉。然而,由于他曾對朱元璋說過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話,故而深受后者的嫉恨,被解雇革去歲祿。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生病,胡惟庸派醫生前去看望,但劉基服藥后不久便一命歸西。
當然,排斥異己還不是胡惟庸案的關鍵所在。事實上,胡案的癥結在于——他為人過于獨斷專行,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欲極強的朱元璋,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來貢,胡惟庸和當時的右丞相汪廣洋等人匿而不奏,結果被太監告發。明太祖聞知勃然大怒,言辭斥責省臣。但胡惟庸和汪廣洋將責任推到禮部頭上,而禮部則反唇相譏,歸咎于中書省。這種相互推諉扯皮,使得朱元璋更為惱火,于是將一干人等全部囚禁起來,讓他們招出主謀。不久,汪廣洋被處死。接著又以汪廣洋曾違法納沒官婦女為妾,下令查究胡惟庸及其六部堂屬的罪行[7]。至此,明太祖與胡惟庸朋黨的矛盾已趨于白熱化。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節自首上告胡惟庸謀反。明太祖隨即下令逮捕胡惟庸、陳寧和涂節等人,并以“擅權枉法”罪加以處死。
胡惟庸被殺后,此案并未了結,他的罪名也在不斷升級。開始只是說胡惟庸“擅權植黨”,后來,又加上了“通倭”、“通虜”和“謀反”等罪名,并不斷牽連、擴大化。該案的同謀犯越查越多,牽涉的面也越來越廣,株連蔓引,持續了數年也未能了結。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再興大獄,有《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乘機又殺了幾十家的權臣勛貴。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金朝興、葉升、毛麒、李伯升和丁玉等人,都因與胡惟庸有勾結而被處死。其中位居“勛臣第一”的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始發時,因為元勛皇親,已免于追究,但10年以后,有人以李善長與胡惟庸共同謀反,朱元璋順水推舟,將李善長一家七十余口一律處斬。
明初四大奇案空印案
空印案是發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蓋印公務文書而引發的案件。此案在當時受到朱元璋相當程度的重視,并因此誅殺數百名相關官員。實為一個冤案,然而其影響之廣,范圍之大,實屬罕見。
明朝時每年各個布政使司下屬府州縣都需派出審計官吏前往京師戶部,核對其所在衙門繳納中央官府的錢糧、軍需事宜。所有賬目必須和戶部審核後完全相符方能結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就必須駁回重新造冊,且須再蓋上原地方機關大印才算完成。因當時交通并不發達,往來路途遙遠,如果需要發回重造勢必耽誤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前往戶部審核的官員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這原本是從元朝既有的習慣性做法(“元時,官府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後書者,謂之"空印",洪武建元以來,相沿未改。《中外歷史年表》),也從未被明令禁止過,《劍橋中國明代史》解釋,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所以從運送一直到戶部接收時的數字一定不會相符,在路上到底損耗了多少,官員們無法事先預知,只有到了戶部將要申報之時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額,所以派京官員都習慣用空印文書在京城才填寫實際的數目。明太祖朱元璋獲知此事後大為震怒,認為這是官員相互勾結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處罰所有相關官員。
明初四大奇案郭桓案
郭桓案發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其涉案金額巨大,對經濟領域影響深遠而為世人矚目。
《明史·刑法二》在記載郭桓案的起因時,曰:郭桓者,戶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趙全德等與桓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懷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趙全德伙同戶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吞盜官糧,于是下旨查辦。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舉告發戶部侍郎郭桓利用職權,勾結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按察使司官吏趙全德、胡益、王道亨等,私吞太平、鎮江等府的賦稅外,還私分了浙西的秋糧,并且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種水腳錢、口食錢、庫子錢、神佛錢等的賦稅,中飽私囊。朱元璋令審刑司拷訊,此案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牽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總計一共損失精糧兩千四百萬擔,“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核贓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史稱“郭桓案”。朱元璋在《大誥》感嘆說:“古往今來,貪贓枉法大有人在,但是搞得這麼過分的,實在是不多!”
明初四大奇案藍玉案
藍玉案發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鏟除了將權對君權的潛在威脅,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大藍玉,而藍玉是洪武時期的主要將領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15萬大軍出塞追擊蒙古軍隊,直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俘獲男女七萬七千人,大勝而歸。此后,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戰功,被晉封為涼國公,位居大之職。藍玉統兵多年,在軍中頗有威望;麾下驍將十余員,個個勇猛善戰。以一介武夫起家的朱元璋,原本就最忌武人擁兵;而藍玉卻自恃功高勢大,驕橫不法。在軍中,他擅自黜陟將校,進止自專,甚至不聽君命。某次北征還師,夜扣喜峰關,關吏沒有及時接納,藍玉就縱兵毀關強行進入,這一舉動顯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 。在地方上,藍玉霸占東昌民田,私蓄奴婢,縱奴作惡鄉里。此事后為御史舉劾,但藍玉竟怒逐御史 。他還讓家人私買云南鹽1萬余引(每引200斤或400斤),進行走私。又因奏請多未采納,一直對朱元璋心懷不滿。這些做法,終于讓朱元璋動了殺心。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就將他處斬,并族誅了三族。平時與藍玉有關系莫逆的許多將校,也都被定位“逆黨”,遭到了抄家滅族的下場。當時因這個案件而被誅殺者多達1.5萬人,軍中的驍勇將領差不多都被殺戮殆盡 。
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鏟除了將權對皇權的潛在威脅,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隨后,他分大都督為左、右、前、后、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相互制約,以分其權。五軍都督府只管軍籍和軍政,不能直接指揮軍隊。只有到戰時才有皇帝臨時任命總兵官,戰后總兵官須立即歸還將印,所統軍隊則歸駐其原來衛所。從此,諸將奉命惟謹,軍權皆出于朝廷,不敢有所專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