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巨富沈萬三介紹
沈萬三(1330年-1376年),名富;字仲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元末明初人。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邊疆,但是他資助南京城墻建設的故事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一位傳奇式的歷史人物。下面是明朝巨富沈萬三介紹。
人物生平
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湖州路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南潯鎮沈家漾遷徙至周東垞,后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致富后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
沈萬三在周莊、蘇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跡。沈萬三始終把周莊作為他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許,即東莊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周年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明·楊循吉《蘇談》)。盡管他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的封賞,但他不愿離開這塊寶地。元,王行字止仲,吳縣人,沈萬三延為西賓,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鎰“(《周莊鎮志》卷六·雜記),可見,他連自己的子孫都要留在這塊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養,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其父,乃自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徙居平江路長洲縣東蔡村的沈祐。“沈萬三”之弟名沈貴,字仲華,又號“沈萬四”。沈貴二子:長沈德昌;次沈漢杰,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漢杰徙居平江路長洲縣之北周莊,二子:長沈玠,次沈瓊。沈玠三子:長沈海;次沈廣;再次沈京華。沈貴次子一支裔緒,見敘于劉三吾《坦齋集》卷下〈沈漢杰墓志銘〉:“[沈]漢杰之先,吳興人,家南潯。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蘇長洲之東蔡村,因家焉。二子:長諱富,字仲榮,即萬三公。次諱貴,字仲華,即萬四公。
仲華二子:德昌其長,漢杰其次。漢杰復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莊。沈萬三,元末明初人。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萬三是對他的一種社會稱呼,他本名富,字仲榮,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國首富。如果大家到過古鎮周莊,在您對古稱秀色稱贊不一的時候,或許您沒有想到,周莊就是因為有了沈萬三,才成為江南著名的古鎮的,不但是周莊受惠于他,南京城的建城,沈萬三還有一半的功勞,因為是富可比國的他因為朱元璋的眼紅而被逼出資與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的。他經商與發財過程中在周莊、蘇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跡,但沈萬三始終把周莊作為他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許,即東莊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周年鎮志》卷二)。
昆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自的《明初巨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中說沈萬三的發家,是從自己的勤勞墾殖開始的。“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他有了立業的根本。以后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使其財富的積累更上一個層次。“沈萬三秀之富得之于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莊鎮志》卷六.·雜記)。經過原始積累,并且他得到了陸氏巨資后,一方面繼續開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
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入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同時開展“國際貿易”也就是“通番”賺取了巨大財富。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一豪之所以發財,是由于作海外貿易。”他是通過墾殖而積累原始財富的,接著善于利用別人的金錢,并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開展對外貿易活動,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另一部分錢作經商的資本。從而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莊“以村落而辟為鎮”,也實為沈萬三之功。關于沈萬三富豪事,民間甚至傳說他有一只聚寶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至今,蘇州、南京、鎮江和浙北、安徽一帶仍廣泛流傳著關于沈萬三的發財、豪奢、田產、經商以及家庭生活諸方面的許多故事、傳說。
《明史》里也有好幾處提到沈萬三,其中一處在大腳馬皇后的傳記里寫得明白:吳興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萬三,幫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請求出資犒勞軍隊。朱元璋發怒說:“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馬皇后進諫說:“你老婆我聽說法律這個東西,是用來誅殺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來誅殺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敵國,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蒼天必然會降災禍給他,陛下又何必再殺他。”朱元璋聽了有些解氣,饒過沈萬三沒殺,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正史如此說,自然許多人相信。老百姓善良,不太愿意一個財富傳奇老死邊陲,就編造故事說他在云南得道成仙,康熙年間還有人在到處散播奇遇,說自己在云南見到了長生不死的沈萬三。
不過很可惜,傳說當不得真,正史說的,也并不見得就一定正確。《明史》為清人編撰,出于政治目的抹黑明朝的文字隨處可見,但史實告訴我們:沈萬三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于元朝,死于元朝。
乾隆年間編纂的《吳江縣志》里說,“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編纂者的史料來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寫的《吳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兒女親家,莫旦說的話,《吳江縣志》的編纂者自然不敢怠慢,但欽定的正史已經出版發行,他們也不敢推翻,所以只好在后面加上一段注釋:莫旦說張士誠占領吳會的時候沈萬三早已經死了,但《明史》里又說沈萬三幫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請求犒勞軍隊,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誰對誰錯,我們也搞不清楚。
張士誠的軍隊占領吳會的時間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1368年才建立明朝。這就等于是說:按照莫旦的說法,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時候,沈萬三至少已經死了12個年頭,死人既不會從墳墓里爬出來替他修城墻,也不必再擔心被他抄家流放。
致富原因
關于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墾殖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昆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自的《明初巨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萬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于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分財說
有人認為,“沈萬三秀之富得之于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莊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巨富的。
人物評價
在中國史書記載的汗牛充棟的歷史事件中,朱元璋與沈萬三的較勁故事可是惟一的一次大政治家與大商人的角斗。至高無上的皇權,必然地取得了勝利。選擇這一多少帶有悲涼意味的題材,只是意在以一個開國皇帝和一個富可敵國的富商之間的善緣、惡緣為切入點,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中國近百年積弱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