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左順門的范文
左順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東與東華門相望,這是明代在京文武官員上下接本之地。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因大禮議之爭,這里曾發生一起文武百官伏闕的事件。
明世宗(嘉靖皇帝) 朱厚熜并不是 明武宗( 正德皇帝) 朱厚照的兒子,也不是明孝宗 朱祐樘的孫子。 明武宗朱厚照由于沉溺酒色,荒唐且荒淫,過早地丟掉了性命,沒有留下任何子嗣。而明孝宗 朱祐樘則是單傳,只有 明武宗一個孩子,因此,明孝宗一脈到明武宗駕崩時便斷了香火。首輔 楊廷和建議皇位繼承人應該從最近支的皇族中挑選,明憲宗 朱見深的第四子興獻王 朱祐杬、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是最接近皇位的人,然而,當時興獻王已經病逝,所以由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承皇位。
明武宗血緣關系最近的朱厚熜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登上了明朝的政治舞臺。當時他還就藩安陸(今湖北鐘祥),聞訊后立即從安陸出發,趕往北京。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又稱嘉靖帝,為明代第十一位皇帝,時年十五歲。
封建帝王的家世脈絡是需要非常清楚,跟前皇帝必須形成直系的關系,這樣才表示一脈相承。朱厚熜與明武宗朱厚照同輩份,如果他要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就必須先過繼給明孝宗 朱祐樘為子。
左順門過程此時朱厚熜的親生父親已死,過繼給伯父明孝宗朱祐樘為兒子,這也沒有什么為難的,何況還可以做皇帝,實在再劃算不過了。然而,這位十五歲的少年偏偏是一位認死理的人,他認為自己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不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兒子,無論如何也不肯讓步。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七日,朱厚熜下詔,令廷臣議其生父興獻王朱祐杬主祀及封號,大禮之議自此始。朝中大臣分成了兩派,護禮派反對加尊號,議禮派支持加尊號。兩派互相爭論,各自引經據典,煞是熱鬧,到最后演變成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斗爭。
由于朱厚熜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經過幾回合的你來我往,終于爆發了“血濺左順門”事件。由于議禮派逐漸占據上風,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諫。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明孝宗。哭聲,喊聲震天。
朱厚熜此時正在靠近朝堂的文華殿齋戒,他聽說左順門外有騷動,立即派幾個太監去讓群臣散去。但是群臣推說他們沒有得到書面的詔令便拒絕離開。但當詔書隨要隨有時,群臣仍然拒絕走開。于是朱厚熜立即下令逮捕了為首的八人。一時群臣情緒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混亂,聲震闕廷。朱厚熜殺心頓起,派人將員外郎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時間錦衣衛從四面八方圍來,左順門前血跡斑斑。這些血跡清楚地表明了十八歲的朱厚熜的意志,他的旨意是不能被逆轉的。
左順門結果左順門五天后,被逮捕的大臣受到了處罰。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手杖,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被創死亡,另八人編伍充軍。楊廷和已經在這之前被迫辭官,所以未受其害。
相關人物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6年12月14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次子。因張皇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于明神宗),年號嘉靖,與楊廷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爭論,史稱“大禮議”之爭。明世宗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后史譽之謂“中興時期”,后期崇信道教,并癡迷于煉丹,致使發生“壬寅宮變”,便不再理政。1565年方士王金等偽造《諸品仙方》、《養老新書》,制長生妙藥獻明世宗。1566年明世宗駕崩,終年60歲。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11代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年號正德。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孝宗的長子,唯一的弟弟朱厚煒又早夭,是孝宗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兩歲被立為皇太子。根據清人編纂的《明史》記載,武宗一生,貪杯、好色、尚兵、無賴,有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為世人所詬病;但是也有人認為武宗追求個性解放,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應州大敗小王子,是極具個性色彩的皇帝。1521年去世,死后葬于康陵, 廟號武宗,謚號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