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室是怎樣的
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漢晉,又不同于唐宋。漢晉宗藩“裂土臨民”,儼然獨立國家。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賢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業,而國家亦賴之”,“其后雜進諸科與寒素等,而宦績相業亦相望不絕書”。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明朝宗室是怎樣的?
明朝宗室歷史淵源
明朝皇族為「朱」姓皇室。本貫源自沛郡朱氏。后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之父遷鳳陽,故又稱鳳陽朱氏。由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于東宮和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一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明朝規制,皇子封親王,授以金寶、金冊,親王子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印、銀冊。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大梁為「北京」。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與其謀士們總結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驗時,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以前朝為鑒,決定建藩,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并規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明朝重建了比較規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兒子 (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殤,未封王), 與侄子朱守謙──系明太祖朱元璋之侄孫,在內的二十五個王,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位后,強化中央集權,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
行輩由來
由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於東宮和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一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
《明史·諸王世 表》載: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于東宮親王世 系,各擬二十字,一家為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 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金木水火土為序。
這是說,明太祖給每個兒子二十個排輩字(實際是一首五絕), 然后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則起名。這個世系從朱元璋的孫輩開始排起, 而五行從兒子輩就開始算。朱元璋兒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單名, 孫輩則按字輩和五行取雙名。比如明成祖叫朱棣,其世系是:高瞻祁 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按規定,朱棣的兒子 必須是高字輩,木又生火,所以第三字一定是火字旁,朱棣因此給兒 子取名為朱高熾;朱高熾的兒子屬“瞻”字輩,火又生土,需用土字 旁的字。所以宣德皇帝叫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