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是怎樣的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亦稱邊墻,區別于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明長城是怎樣的?
明長城歷史簡介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后,女真族又興起于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長城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衛。洪武二十年(1387),大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15年間,先后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筑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筑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墻。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歷史背景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后,女真族又興起于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衛。洪武二十年(1387),大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15年間,先后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
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筑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筑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墻。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明長城明中葉(1448~1566)長期的大規模興筑。“土木之變”以后,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余年間建成以下長城重鎮。
歷史意義
明代在軍事上抵御少數民族的侵擾,在經濟上促進了邊疆經濟開發,政治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而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御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它對明朝防御掠擾,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定,開發邊遠地區,保護中國與西北域外的交通聯系都起過不小的作用。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延伸閱讀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長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人卻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地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時間。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