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筑是怎樣的
明代(公元1368—1644年)開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晚期。這一時期的建筑樣式,上承宋代營造法式的傳統(tǒng),下啟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無顯著變化,但建筑設計規(guī)劃以規(guī)模宏大、氣象雄偉為主要特點。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明代建筑是怎樣的?
明代建筑:明南京城
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 南京地理條件優(yōu)越,北倚長江,水源充沛,運輸便利,南有秦淮河繞城而過,是水運集散地。這里自古就有“龍蟠虎踞”的美譽,鐘山龍蟠于東,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從公元3世紀至6世紀曾有六個王朝建都于此,前后達三百余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開始就舊城擴建,并建造宮殿。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皇帝位,南京成為明朝都城。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終于完成了南京作為明帝國首都的格局,全城人口達到百萬。南京是在元代集慶路舊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舊城區(qū)、皇宮區(qū)、駐軍區(qū)。后兩者是明初的擴展。環(huán)繞這三區(qū)修筑了長達33.68公里的磚石城墻。舊城區(qū)位于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是城市對外交通的要沖地帶,居民密集,商業(yè)繁榮,為朝廷服務的大批手工業(yè)作坊也設置在這里。由于地近皇城,大臣們的第宅也都集中在此區(qū),如徐達宅在大功坊、常遇春宅在常府街、鄭和宅在馬府街等?;实勖罱ㄔ斓氖幋缶茦莿t分布在商市匯集的舊城西南一帶。
皇城區(qū)設在舊城東側,北枕鐘山支脈富貴山,南臨秦淮河。既有水運方便,又和舊城緊密相聯(lián),各方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風水術所追求的陽宅“背山、面水、向陽”的模式,唯一的缺點是地勢低洼。明初,南京城內外駐軍約二十萬人,除一部分駐守皇宮和沿江外,大部分軍隊都駐扎在城內西北地區(qū)。這里有大片營房、糧倉、庫房和各種軍匠工場,形成一個獨特的軍事區(qū)。在上述三地區(qū)的中間位置,建有高大的鐘、鼓樓,作為全城報時之所,這顯然是接受了元大都的遺規(guī)。南京的道路系統(tǒng)呈不規(guī)則布置,城墻的走向也沿舊城輪廓和山水地形屈曲繚繞,皇宮偏于一邊,使全城無明顯中軸線,一反唐、宋、元以來都城格局追求方整、對稱、規(guī)則的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出山、水、城相融合的美麗城市景觀。
南京的城墻墻基用條石鋪砌,墻身用10厘米×20厘米×40厘米左右的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唯有皇宮區(qū)東、北兩側的城墻全部用磚實砌。南京城33.68公里長的城墻,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制后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jiān)制官員、窯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質量責任制之嚴格可以想見。城墻沿線共辟十三座城門,門上建有城樓,重要的城門設有甕城,其中聚寶門、通濟門、三山門是水陸交通要道,每門都設有三道甕城以加強防衛(wèi)。當初城墻上建有軍士宿衛(wèi)用的窩鋪房二百座,雉堞一萬三千余個?,F(xiàn)城墻尚存21.35公里,窩鋪無存,雉堞有少數(shù)殘留。在這座城墻之外,又修筑了一座長達50余公里的外郭城,把鐘山、玄武湖、幕府山等大片郊區(qū)都圍入郭內,并辟有外郭門十六座,從而形成保衛(wèi)明皇宮的四道防御線,即:外郭、都城、皇城、宮城。
明代建筑:明北京城
從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城為止,明朝共有二百二十四年建都于北京。明初的北京城沿用了元都舊城的基本部分,以后又多次擴建。城市的格局既有很強的繼承性,又有自身的特點。明初,徐達占領元大都后,為了便于防守,將城北縱深約2.8公里較冷僻的城區(qū)舍棄于城外,另筑了一道北城墻,使城市面積縮小約百分之四十。在以后的半個世紀里,這里是一座地方性政治、軍事中心城市——北平府。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至北京,為了仿照南京皇宮的形制在宮前布置五部六府官衙,又將南城墻向南移了約0.8公里。到明代中葉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于北方蒙古部族的軍事進犯威脅到北京城的安全,又仿照南京城的辦法,在城外加筑一道外郭城以加強城防。但限于當時財力,這道外郭城墻只修筑了南面8公里就從東西兩端折而向北和舊城城墻相接,使整個城市形成一個“凸”字形輪廓。這個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
從以上北京城墻三次向南移動中可以看到城市在逐步向南發(fā)展。造成這種趨向的原因是,城市對外交通以及居民的結集地,商肆、旅邸櫛比鱗次,人口異常稠密,加上通向南方的陸路交通,以及通惠河漕運重新開通后碼頭也匯集在前三門外,使這一帶格外繁華。為此,永樂十八年和嘉靖三十二年兩次向南擴城,把原來城外最熱鬧的居民區(qū)圍入城中,同時也把最重要的禮制建筑天壇、山川壇等一并圍入。
經過明初到明中葉的幾次大規(guī)模修建,比起元大都來,北京城顯得更加宏偉、壯麗。首先,城墻已全部用磚貼砌,一改元代土城墻受雨水沖刷后的破敗景象;其次,城濠也用磚石砌了駁岸,城門外加筑了月城,舊城九座城門都建有城樓和箭樓,城門外有石橋橫跨于城濠上(明初是木橋,1436~1445年全部改為石橋),橋前各有牌坊一座;再者,城的四隅都建了角樓,又把鐘樓移到了全城的中軸線上,從永定門經正陽門、大明門、紫禁城、萬歲山到鼓樓、鐘樓這條軸線長達8公里,軸線上的層層門殿,軸線兩側左右對稱布置的壇廟、官衙、城闕,使這條貫串全城的軸線顯得格外強烈、突出。但是,這種城市布局卻給市民帶來了不便。在明代,從大明門到地安門長達3.5公里的南北軸線被皇城所占有,一般人是不準穿越的,因此造成了東城與西城之間交通的不便,在古代運輸工具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問題尤為嚴重。
明代建筑:山西襄汾丁村的明代住宅
一座建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位于丁村東北隅,是一組四合院,大門一間設在東南角,正屋三間,東西廂房及倒座各為二間,按傳統(tǒng)習慣根據(jù)木構架分間,應是三間,可能是由于木構架開間過小,不利于布置室內火炕,所以分作二間使用。正屋、兩廂和倒座之間并無廊子聯(lián)結。其形制符合明代庶民屋舍的規(guī)定,只是正屋梁上有單色勾繪的密錦紋團科紋飾,似稍有逾制之嫌?! ×硪蛔ㄓ谌f歷四十年(1612年),位于前座宅的東側。由兩進院落組成,現(xiàn)僅存大門及里進院,外院倒座及兩廂均已不存,兩院之間的垂花門也已毀去。從現(xiàn)存建筑看,平面布置后者比前者多建外面一進,其余基本相同。
由于山西屬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故兩宅內院南北狹長,以取陽光。墻體較厚,可以保溫御寒。當?shù)赜炅肯∩伲蚀我课輧H用仰瓦鋪設,省去蓋瓦。根據(jù)風水之說,正房在北、大門在東南的布局屬于“坎宅巽門”的吉宅,這種宅型在北方一帶頗為流行。
明代建筑:山東曲阜衍圣公府
孔子嫡裔孫有世襲的爵位,自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以后的封爵是“衍圣公”,其職責為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務。 衍圣公府習稱“孔府”,位于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是中國現(xiàn)在唯一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赘默F(xiàn)有規(guī)模形成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一場大火把孔府的內宅一掃而光,因此留下的明代原物主要是內宅以外的部分建筑物,即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兩廂、前上房、內宅門及東路報本堂等。其余均為清代重建或增建??赘嫉乜偯娣e約4.6公頃,分為公衙、內宅、東學、西學和后園五部分。公衙是衍圣公舉行慶典和行使權力的場所,其形制和明代一般州府衙署相似,大堂居中,前有三重門和東西廂房。
二堂是會見官員、處理族務之所,與大堂間有穿堂相聯(lián),仍是唐宋以來盛行的工字形平面。兩廂是六廳吏員辦事之處;內宅和后園是宅眷居住部分:東學是衍圣公讀書、會客、祭祖的地方;西學是家屬讀書、宴飲、待客的場所,建筑形式與庭院布置有較多生活氣息,庭中植竹樹花卉,配以奇石、盆景;后園雖有較多樹木,但布局零亂,缺乏傳統(tǒng)園林的意趣??赘刂休S線從大門到后園全長250米,共有九進院落。衍圣公是孔孟禮教的忠誠衛(wèi)士,在孔府建筑中內宅門是區(qū)別內外、區(qū)別男女的嚴格界限。內宅用水由外面肩挑到內宅外墻上水口導入,光緒十一年的內宅火災也因外人不得入內宅而任其延燒。這重重門堂和難以逾越的禮教限制,真可說是“侯門深似海”了。
根據(jù)明代品官第宅制度,作為二品官的衍圣公(實授二品,但有一品的袍帶),他的府第應是“廳堂五間九架,屋脊用瓦獸,梁棟、斗拱、檐角青碧繪飾,門三間五架,油綠,獸面錫環(huán)”,屋頂用“兩廈”懸山頂。檢之實物,一一相符,不愧是遵禮守法的典范??赘膯误w建筑中,以儀門(匾曰“恩賜重光”,故又稱“重光門”)最有特色,是中國垂花門的最早遺物。此門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一座三間三樓獨立式垂花門。其木質柱子用抱鼓石座挾持,柱上用梁枋懸挑垂蓮柱承受屋檐重量。平時此門不開,只在迎接圣旨或舉行祭典時才開啟使用,儀門之名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