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十年的經濟振興
黃金十年又稱南京十年、十年建設,是指1927-1937年間建都于南京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的時期。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整體為近代中國較高水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黃金十年的經濟振興,希望對你有用!
黃金十年的金融改革者宋子文圖片
黃金十年歷史追溯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斗,并讓中原大戰與國共內戰等戰事于中國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軍事強人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于中國建立起相對穩定、鞏固的統治機器,于安定中,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惟年代中末期之1937年開始,鄰國日本的軍國主義政府卻發動了全面性的侵華戰爭,陸續增兵入侵中國,使得十年間的建設成果毀于一旦。
黃金十年的經濟振興
在所謂黃金十年建國初期,國民政府所遇的困難極大,除了財政方面收入少支出大,在政治層面,國民政府實際上只掌握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幾省,其他省表面上服從中央,收入卻不上交。占總收入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關、鹽、統三大稅收,也因晚清及北洋政府向外舉債而早被當作抵押。戰事頻仍,導致軍費開支龐大且要償還前清政府所定條約債務。當時國民政府財政上面對的困局是中央喪失田賦收入及地方上存在著稅收混亂。加上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各國不敢向外投資。1920年代與1930年代之交,國民政府可謂處境惡劣。
①工商業發展
1930年-1936年間,中國工業成長率已經達到7.7%以上,社會經濟狀況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相較于其他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大蕭條,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清朝末期、民國肇建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最顯著的工業成長分別為中國電力工業、煤炭工業及鋼鐵工業。除此以外,就農業方面,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主體的鄉村建設,提供廣大的原物料與食物,并開始享受到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此階段中國經濟雖在國有化及私有資本化的歷程頗有弊端,然而在中央掌控金融主導權與輕工業逐漸成形鼓舞下,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工業化的起端,并以官僚資本及引進新組織新技術等方式,徹底改善中國既有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成果。
大陸學者黃漢民通過對1930年代中國工業產值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雖然193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中國工業生產的總趨勢卻仍在跌宕起伏中繼續有所發展,并在1936年達到了近代歷史上最好水平,例如發軔于1920年代的針織、絲織、染織、印染、毛紡織等工業都有長足發展,而且又產生了一批新興行業,如電器用具工業、電機工業、染料工業、酒精工業、酸堿工業等等,新興行業又促進了工業部門結構調整。此外產品種類增多,產品結構也起著變化,部分國貨產品開始替代了進口外貨。其次,工業地區分布也在在擴大,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較大提高了。
十年建國時期中國重化工業建設,主要以國防工業為核心。具體工作則是由資源委員會進行的。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并,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于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從此,資源委員會也擔負了整個國家的重工業建設任務,這就表明以后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明顯地具有作為戰時國防體制的一個環節的性質。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能力,擬定了一項重工業建設計劃,預定于三年之內,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奠定中國冶金、燃料、化學、機器及電器工業的基礎。
由于國民政府的重視與推動,上述重工業及廠礦,有的已建成投產,有的進入籌備階段。在冶金工業方面已建成的有中央鋼鐵廠、湖南茶陵鐵廠、湖北靈鄉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彭縣銅礦、湖北大冶、陽新銅礦、中央煉銅廠、重慶臨時煉銅廠、湖南水口山鉛鋅礦、云南錫礦、青海金礦、四川金礦等;在燃料工業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礦、天河煤礦、湖南湘潭煤礦、河南禹縣煤礦、四川巴縣、達縣石油礦等;在化學工業方面,有氨氣工廠及無水酒精廠等;正在籌備舉辦中的有中央機器制造廠、湖南湘潭飛機發動機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機制造廠、中央電瓷制造廠、四川長壽水電廠等等。1937年,這些工廠的產品產量為電力153.3萬度,煤2萬噸,凈鎢砂11926噸,銻14597噸,精銅9噸,鐵砂6313噸,電訊機425具。這些廠礦的建成和投產,奠定了戰時國防工業的基礎。因為資源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廠礦大多是當時國內沒有或非常缺乏的行業,不少與國防建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鋼鐵工業、飛機制造業、電工電料業、化學工業、鎢、銻等礦產業。
②農業發展
土地改革本是中國國民黨立黨綱領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就在同盟會的綱領中列入了“平均地權”的內容。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復興農業是國民政府這一時期喊得最為響亮的口號。其目的除了發展國民經濟之外,也是為了消除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帶來的影響。政府設立了農村復興委員會等一系列農業結構,任擔任首腦。政府救濟農村金融,減免部分農產品稅,對進口糧食征稅;設立農業實驗所指導農業生產,開辦農業推廣區等。治理黃河、淮河、長江以及太湖等水利委員會也相繼成立,以興修水利工程。盡管國府為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挽救農村經濟的措施發揮的實際效用有限,政策基本上可以算是破產的。 有論者指出整個十年建國期間,中國都長期處于內憂外患環境,地方的基層管治還須倚賴地主豪紳,國府并未能完全掌控農村政權,導致其施政收效甚微。其次是中國的農業經濟跟歐美的農業經濟根本不同,中國屬于一種小農經濟,由于經營規模小,透過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必須籍壯大工業并從農村大量吸取勞力,從而把農業人口控制在總人口的20%以內為前提,這在當時的中國顯然是做不到的。既然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也就難以實現農產品商品化,難言把整個農業推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實際上在今日的中國大陸也未能完全做到。193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爆發連串災荒,以及緊接著爆發的抗戰,最終把農民推向了難以生存的邊緣。
總括而言,國民政府在平均地權的措施上,因遇到阻力甚大,旋即停止實施,幾乎沒有什么建樹。但在農業技術改良方面,則不斷努力。例如在1933~1937年間,國民政府先后設立了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良所和中央棉產改進所。這些機構的主要工作是引進美國棉種,改良小麥和稻米品種以及實驗殺蟲劑和化學肥料。但不久抗戰爆發,機關緊縮,在八年抗戰期間,僅中央農業實驗所尚存。除上述的研究機構外,國民政府也成立部會來促進農業發展。譬如行政院于1928年2月設立農礦部,于1933年4月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于1938年4月設置農產促進委員會,于1940年7月設立農林部。
③金融改革
1930年代的宋子文,任中央銀行總裁期間對中國金融改革貢獻不少。 國民政府自成立后即厲行經濟改革,統一貨幣,改革自清末以來金融貨幣制度混亂情況。國府早于1927年北伐之后,在英美的支持下使用白銀為抵押,開始籌備統一貨幣。但因經濟落后,中國貨幣在英鎊集團與美元集團之間左右徘徊,日本又極力擾亂中國金融,使得中國金融體系面臨崩潰。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頒布了銀本位幣制造條例,實行廢兩改元。具體辦法規定1元銀幣為一切交易的本位幣,每銀幣1元(成色為0.88,總重為26.6971厘米)易銀7錢1分5厘。上海的金融機構于3月10日一律改用銀元,其他都市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銀元。1933年7月1日起,中央造幣廠的新銀元開始流通。在西方大蕭條初期,由于中國的幣制不同于西方,在短時間內曾獲得部分好處。但是隨著英美先后放棄金本位制,中國經濟則反而開始惡化。美國為了轉嫁國內危機,在1934年5月通過購銀法案,提高銀價大量采購白銀。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由是年7月至10月中旬的3個半月,出口即達2億元之巨,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原幣制。有見及此,國府隨即于1935年11月4日實施法幣制度,將銀本改變為外匯本位,以紙代銀。央行則隨即出臺新的貨幣政策,對穩定中國貨幣非常成功,可以譽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徹底的一次幣制改革。中國第一種全面流通的不兌現鈔票法幣的問世,完成了貨幣統一并使幣值脫離銀價,邁入了現代化管理通貨。隨之國家對經濟的控制開始加深,相對地,各地地方勢力,甚至租界洋行的利益有所削弱,使國民經濟發展呈現出新氣象。民間及中外銀行所存白銀和銀元紛紛交給政府,半年之間,達國幣8億元。另一方面,紙幣則逐漸代銀元而為通貨。銀元的流通量在1933年3月約14億元,自1935年11月法幣開始流通,半年之間達9億余元,到1937年6月達14億余元。輔幣方面上,中央銀行于1936年2月開始發行20分、10分、5分鎳質輔幣及1分、半分之銅質輔幣,以完成十進新制,解決當時輔幣混亂的狀況。但可惜的是這種良好勢頭被日本于1937年的全面侵華戰爭所破壞,使得法幣政策的后續實施成為了世界罕見的惡性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