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書法名家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的書法,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于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南朝書法名家
羊欣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南朝宋著名的書法家。
羊欣又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外甥,與邱道護同受王獻之的筆法,而尤得王獻之親傳。在王獻之的作品中,凡是風神怯而瘦者,往往出自羊欣的手筆。因此,羊欣的書法見重一時。因此,他又是“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藝術的優秀繼承者。
著有書法史著作《采古來能書人名》。傳世書法作品有《暮春帖》、《大觀帖》、《閑曠帖》等。
蕭子云
蕭子云(487-549) 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字景齊,南蘭陵人。南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豫章文獻王蕭嶷第九子。
蕭子云從小勤學而有文采。26歲寫成《晉書》,30歲任梁秘書郎,后遷太子舍人,著《東宮新記》。
他還善于草隸書法,善效鐘元常(鐘繇)、王逸少(王羲之)之書,而微變字體,自覺功進,其書亦雅。被梁武帝贊為"筆力駿勁,心手相應。巧逾杜,美過崔實,當與元常并驅爭先。" 蕭子云書法名聲遠播。
百濟國派使者前來南朝求購其書法作品。時蕭子云任丹楊郡丞,使者候于道,見子云,遂迎向前拜謁,曰:"侍中尺牘之美,遠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名跡也。"隨之,蕭子云揮毫3日,書30紙與百濟國使者。
太清三年(549年)三月,臺城失守,蕭子云東奔晉陵,餒卒于顯靈寺,時年62歲。
王僧虔
王僧虔,瑯琊臨沂人。劉宋和南齊時的官員 、書法家 ,官至尚書令。
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
王僧虔有《王琰帖》、《御史帖》、《陳情帖》等書跡傳世。另著有《書賦》、《論書》、《筆意贊》等書論行世。
《論書》和《筆意贊》是王僧虔的代表論著,在中國書論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智永
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
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云門寺保存。
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創"永字八法",為后代楷書立下典范。并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幾可視為教科書,其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的經典教材。
智永的書法真跡有《真草千字文》、《楷書千字文》、《歸田賦》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傳所書有八百本之多,流傳至今,可見其彌足珍貴。
南北書風差異
南北朝時代對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經濟、文化、地域、**俗等方面發展的不同,書法也不例外。南北書風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
其一,書家群體的不同。南朝書家多是上層貴族人士,而北朝書家則多為無名人物,這一點,通過唐朝竇臮<述書賦>中所集雙方人物數量就可以看出:南朝共82人,北朝則只有1人(劉珉),雖然現在發現的書跡中又出現了一些重要人物如鄭道昭等,在數量上還是南朝占優。
當然,應當說明,竇氏所依據的主要是墨跡,而北朝書家在這一方面的活動相對不那么突出。
其二,書跡形式的不同。南朝以尺牘為典型,北朝則以石刻為大宗。前者是東晉流風的延續,后者則遙接漢代傳統。
這兩點,共同反映出南北雙方對于書法的功能、意義、價值的認識是有區別的:前者重視其對主體精神的展現功能,后者則重視其現實的應用性和美化作用。這種區別,也可以從顏之推<顏氏家訓>的有關論述中看出來。
第三,主要應用字體的差別。南朝繼承東晉傳統,行草是書寫時的主要字體,而北朝則主要使用正在不斷演變形質的隸楷錯變的字體。
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形成了南北書風的整體差異:一風流妍妙,一質樸厚重;一溫婉嫵媚,一豪健雄放;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當然,我們這樣分析,并非將南北截然對峙起來。實際上,在北朝仍然有許多喜愛行草書法的人物,只是書跡至今沒有發現罷了;在南朝,民間或邊地的石刻的書寫風格、與北朝的也存在相當多的相同點。這表明,一定的分野固然存在,但當外部條件類似時,這種分界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朝的晚期,南北之間的書風差異隨著社會的逐漸融合,也逐漸開始彌合,這一趨勢至隋代演為主流,從而使書法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