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書法是怎樣的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南北朝書法是怎樣的?
南北朝書法簡介
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后,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后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于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南北朝書法:魏碑
南北朝書法⒈概論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是我國書法史上發展的重要階段。清代大書家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對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評述。他說:“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二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以北魏立國最久,所以北碑又稱魏碑;歷代書家都未重視,直至清朝的中葉,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說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學。
北朝承趙、燕之后,書體則出于崔悅及盧諶二家,這兩個人皆傳鐘繇、衛瓘、索靖的遺法。因為沒有禁碑之令,又民風純樸,而演變出北碑特有的書體,與南朝的風流蘊藉大異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題記與摩崖刻經,所以傳世書跡特多。這種書體是介于分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書體,居漢分至唐楷的樞紐。大體來說,豐碑和造像記大部份方峻棱厲,墓志銘蘊藉姘美,而摩崖書則雄偉奇絕,驚心動魄。
豐碑的書體除了北魏寇謙之嵩高靈廟碑所含的隸法較多,風格較古,以及東魏敬使君碑較圓柔,是特例獨行的壞孩子之外,其余都是規矩的好學生,方峻而端整,鋒芒畢露,如暉福寺碑、高貞碑、張猛虎碑等。
南北朝書法差異
南北朝時代對峙分裂的局面,造成政治、經濟、文化、地域、習俗等方面發展的不同,書法也不例外。南北書風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
其一,書家群體的不同。南朝書家多是上層貴族人士,而北朝書家則多為無名人物,這一點,通過唐朝竇臮《述書賦》中所集雙方人物數量就可以看出:南朝共82人,北朝則只有1人(劉珉),雖然現在發現的書跡中又出現了一些重要人物如鄭道昭等,在數量上還是南朝占優。當然,應當說明,竇氏所依據的主要是墨跡,而北朝書家在這一方面的活動相對不那么突出。
其二,書跡形式的不同。南朝以尺牘為典型,北朝則以石刻為大宗。前者是東晉流風的延續,后者則遙接漢代傳統。這兩點,共同反映出南北雙方對于書法的功能、意義、價值的認識是有區別的:前者重視其對主體精神的展現功能,后者則重視其現實的應用性和美化作用。這種區別,也可以從顏之推《顏氏家訓》的有關論述中看出來。
第三,主要應用字體的差別。南朝繼承東晉傳統,行草是書寫時的主要字體,而北朝則主要使用正在不斷演變形質的隸楷錯變的字體。
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形成了南北書風的整體差異:一風流妍妙,一質樸厚重;一溫婉嫵媚,一豪健雄放;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當然,我們這樣分析,并非將南北截然對峙起來。實際上,在北朝仍然有許多喜愛行草書法的人物,只是書跡至今沒有發現罷了;在南朝,民間或邊地的石刻的書寫風格、與北朝的也存在相當多的相同點。這表明,一定的分野固然存在,但當外部條件類似時,這種分界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朝的晚期,南北之間的書風差異隨著社會的逐漸融合,也逐漸開始彌合,這一趨勢至隋代演為主流,從而使書法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