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佛教是怎樣的
北朝佛教,是包括從北魏明元帝泰常年(420,即晉亡之年)到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中國南北分裂時期,中國北部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諸代的佛教。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北朝佛教是怎樣的?
北朝佛教歷史簡介
北魏拓跋氏從道武帝(396—409)和晉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道武帝本人好黃老,覽佛經(jīng)。見沙門,都加敬禮,并利用佛教以收攬人心。繼而任趙郡沙門法果為沙門統(tǒng),令綰攝僧徒,并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塔寺。明元帝(409—423)也在都城的四方建立佛像,并令沙門開導民俗。其嗣子太武帝(423—452),“銳志武功”,因道士寇謙之、司徒崔篈浩的進言,遂于太延四年(438)三月,令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概還俗,以充兵役。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又禁止官民私養(yǎng)沙門。到了七年(446)二月,因?qū)ιw吳的內(nèi)亂用兵,發(fā)見長安一寺院收藏兵器、釀具及官民寄存的很多財物,懷疑僧徒與內(nèi)亂有關(guān),又聽信崔浩的話,命盡殺長安及各地沙門,并焚毀經(jīng)像。這一命令,由于太子拓跋晃故意延遲宣布,遠近沙門多聞風逃匿,佛像經(jīng)卷也多秘藏,只有境內(nèi)的寺塔被破毀無遺。這就是中國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滅法之始。不久寇謙之病死,崔浩也因事被殺,禁律稍弛。至文成帝(452—465)嗣位,即明令重興佛教,準許諸州城郡縣于眾居處各建寺一所,并許平民出家,寺塔經(jīng)像漸漸修復。
文成帝還以罽賓(今克什米爾)沙門師賢為道人統(tǒng),后又以涼州沙門曇曜繼任,井一再改稱沙門統(tǒng),乃至昭玄沙門都統(tǒng),并禮以為師。曇曜原來和玄高同在涼州修習禪業(yè),后到平城,即為太子晃所禮重,被任為昭玄都統(tǒng),即請于平城西武州山開鑿石窟,鐫建佛像,這就是遺留至今的著名佛教遺跡——云岡石窟。此外有沙門僧周,常在嵩山修頭陀行坐禪,太武帝滅佛時,與數(shù)十人同入長安西南的寒山,后令弟子僧亮到長安,修復故寺,延請沙門,關(guān)中佛法的復興,他是出了力的。獻文帝(465—471)繼位,也嗜好黃老浮屠之學,六年即退位,在宮中建寺習禪。
后孝文帝(471—499)時,迎像、度僧、立寺、設齋、起塔,廣作佛事,并提倡《成實》、《涅盤》、《毗曇》等佛教義學,師事通曉《涅盤》、《成實》的學者道登。又敬信佛陀扇多,替他在嵩山立少林寺,與以供給。在鳩摩羅什所居舊堂建三級浮圖,訪求羅什后裔。孝文帝還允許了曇曜的申請,令以所掠得的青齊地方的人民等,每年輸谷六十斛入僧曹以為僧祇戶,其谷即稱僧祇粟,作為賑饑及佛事之用。又以一些犯了重罪的人和官奴為佛圖戶,以充寺院的雜役和耕作等事。這些措施促進了寺院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不少流弊。其后宣武帝(499—515)時大興佛教,有不少外國僧人來到洛陽,帝為立永明寺,房舍一千余間,共住外國沙門千余人,其中有著名的譯師曇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而菩提流支為其首席。他到洛陽時,宣武帝殷勤慰勞;他在內(nèi)殿翻譯《十地經(jīng)論》的第一日,帝親自筆受。著名的龍門石窟(在洛陽城南伊闕龍門山),也是這時所營造。因之當時佛事很盛。至孝明帝(515—528)時,太后胡氏(世稱靈太后)攝政,她在熙平元年(516)營造了洛陽的永寧寺塔,極其壯麗。
同年她又遣敦煌人宋云,偕崇立寺比丘惠生往西域朝禮佛跡,訪求經(jīng)典。宋云等歷訪乾陀羅等十余國,留居烏場二年,到正光三年(522)冬,獲得大乘經(jīng)論一百七十部以歸。宋云撰有《家記》(《唐志》作《魏國以西十一國事》一卷),全書已佚;惠生撰有《行記》(《隋志》作《慧生行傳》一卷),現(xiàn)存(題作《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同時有沙門道藥(一作榮),也越蔥嶺到過西域。由于北魏諸帝奉佛的影響,朝野風從,人民經(jīng)官私得度出家為僧的日多,另一方面也因戰(zhàn)爭頻繁,人民多假稱入道以避徭役。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平城即有僧尼二千余人,各地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到了魏末,各地僧尼多到二百余萬人。出家的猥濫,為前所未有(《釋老志》、《洛陽伽藍記》)。當時興造寺塔的風氣極盛,孝文帝太和元年,平城新舊寺約一百所,各地六千四百七十八所。但到了魏末,洛陽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各地寺廟達三萬有余(《釋老志》、《洛陽伽藍記》)。魏代佛教的發(fā)展,可謂盛極一時。
北魏至孝靜帝(534—550)時,分裂成東西二魏,高歡遷孝靜帝到鄴都,成為東魏,洛陽諸寺的僧尼也隨同移鄴。鄴都臣民多隨便舍宅地、立新寺,其時名僧曇鸞,為孝靜帝所重,稱為神鸞。
繼承東魏的北齊帝室,也利用佛教。文宣帝(550—559)嘗請高僧法常入內(nèi)庭講《涅盤》,并拜為國師。又置昭玄寺,設大統(tǒng)一人、統(tǒng)十人、都維那三人,令管理佛教,而以法上為大統(tǒng)。法上(454—539),是慧光的弟子,擅講《十地》、《地持》、《楞枷》、《涅盤》等經(jīng)論,并廣著文疏;其弟子有慧遠(凈影)等,均知名一時。其時,北印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來鄴都,文宣帝出舊藏梵本千余筴,請他在天平寺翻譯。文宣帝于晚年,更到遼陽甘露寺,深居禪觀,不理政務。此后北齊諸帝,多半好佛,鄴都的大寺約有四千所,僧尼近八萬人;全境的寺院有四萬余所,僧尼二百余萬人(《續(xù)高僧傳》卷八《法上傳》,又卷十《靖嵩傳》)。
西魏都城在長安,其地佛教,曾因北魏太武帝的滅法,一時衰歇,但西魏文帝(535—551)及函相宇文泰都好佛,文帝曾建立大中興寺,并以道臻為魏國大統(tǒng),道臻即大立科條,以興佛法。宇文泰也提倡大乘,嘗命沙門曇顯等依經(jīng)撰《菩薩藏眾經(jīng)要》及《百二十法門》,以為講述的資料。
取代西魏而興的北周王朝,亦頗崇佛。明帝(557—560)建大陟岵、陟屺二寺,并每年大度僧尼。當時名僧曇延、道安稱為玄門二杰,南方的學僧來游關(guān)中的也有亡名、僧實、智炫等。但不久即有武帝滅法的事件發(fā)生。武帝(560—578)重儒術(shù),信讖緯,由于還俗僧衛(wèi)元嵩和道士張賓的建議,請省寺減僧。武帝集眾討論三教優(yōu)劣,前后七次,各有是非。
更令群臣詳論道、佛二教的先后、淺深、同異,意欲借此來廢斥佛教,但當時司隸大夫甄鸞作《笑道論》,沙門道安作《二教論》,僧(勔)著《十八條難道章》、《釋老子化胡傳》等,廢佛之議因而暫止。到了建德三年(574)五月,武帝又大集臣僚,命道士張賓和沙門辯論,沙門智炫駁難道教,武帝亦不能屈智炫,于是命令把佛、道二教一并廢斥,沙門、道士還俗,財物散給臣下,寺觀塔廟分給王公,當時僧、道還俗的二百余萬人。既而又立通道觀,簡取佛、道二教名人一百二十人,并令衣冠笏履,稱為通道觀學士,命通闡三教的經(jīng)義。后三年(建德六年,577)進兵北齊,攻占鄴都,又召集齊境沙門大統(tǒng)法上等五百余人,宣布廢省佛教的意見,只有凈影慧遠一人,和帝反復爭論,武帝雖然詞窮,卻仍然下令毀滅齊境的佛教,所有八州的寺廟四萬余所,全部改作宅第,僧徒將近三百萬人,也全令還俗;焚毀經(jīng)像;財物由官廳沒收。到了第二年,武帝死了,宣帝(578—579)嗣位;還俗僧任道林等力請恢復佛教,得到許可。大成元年(579),于東西二京立陟岵寺,選擇舊日有名望的沙門二百二十人,須發(fā)冠服,在寺行道,并命智藏等長發(fā)為菩薩僧,任寺主。至于民間禪誦;一概不加干涉。次年(580)五月,靜帝(579—581)繼立,左丞相楊堅輔政,命全國恢復佛、道二教,重立佛像及天尊像,又給陟岵寺智藏、靈干等落發(fā);并度僧二百二十人。這時佛教算是正式恢復。
北朝各代的佛典翻譯,相續(xù)不絕。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在平城石窟寺,曇曜與西域沙門吉迦夜等譯出《付法藏因緣傳》六卷,又譯《大吉義神咒經(jīng)》一卷、《雜寶藏經(jīng)》八卷、《方便心論》一卷等。北魏遷都洛陽以后,曇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相繼來華。曇摩流支專精律藏,于宣武帝(500—515)
景明二年到正始四年(501—507)七年間,在洛陽譯出《信力入印法門經(jīng)》等三部。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等,起初一同翻譯,后因師承和見解不同,各自別譯,因此所譯出的《法華經(jīng)論》、《寶積經(jīng)論》及《究竟一乘寶性論》等各有兩本(見《開元釋教錄》卷六勒那摩提條注)。菩提流支博學多識,于永平元年(508)來洛陽,被稱為譯經(jīng)的元匠,同年譯出世親所造《十地經(jīng)論》,后來陸續(xù)譯出許多經(jīng)論。到東魏時,隨孝靜帝去鄴都,繼續(xù)翻譯,他從永平元年到東魏天平二年(535)的將近三十年間,先后譯出《佛名經(jīng)》、《入楞伽經(jīng)》、《法集經(jīng)》、《深密解脫經(jīng)》、《勝思惟梵天所問經(jīng)論》、《大乘寶積經(jīng)論》、《法華經(jīng)論》、《破外道小乘涅盤論》等,共三十部。勒那摩提精于禪法,于永平元年來洛陽,譯出《寶積經(jīng)論》、《妙法蓮華經(jīng)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共三部。佛陀扇多通內(nèi)外學典籍,特善方言,尤工藝術(shù),從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到東魏孝靜帝元象二年(539)十五年間,在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味陀羅尼經(jīng)》、《攝大乘論》等,共十一部。另外,有中印波羅奈城的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于北魏熙平元年(516)來洛陽,后隨孝靜帝遷到鄴都,于元象元年到武定元年(538—543),先后共譯出《正法念處經(jīng)》及龍樹的《壹輸盧迦論》、無著的《順中論》、世親的《唯識論》等,共十八部。又有烏萇沙門毗目智仙,和般若流支一同到鄴都,于興和三年(541)譯出龍樹的《回諍論》及世親的《寶髻菩薩四法經(jīng)論》等,共五部。這一時其所傳譯的經(jīng)論,以有關(guān)大乘瑜伽學系的典籍為多。總計北魏、東魏兩代百余年間,中外僧俗譯人共有十二人,譯出經(jīng)、論、傳等共八十三部二百七十四卷(《開元釋教錄》卷六)。
北齊時代外來譯人,有烏萇沙門那連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來鄴都,文宣帝請他住于天平寺,任翻經(jīng)三藏,又命昭玄大統(tǒng)法上等二十余人監(jiān)譯,沙門達摩阇那和居士萬天懿傳語,從天保八年到后主大統(tǒng)四年(557—568)十二年間,譯出《大集月藏經(jīng)》、《月燈三昧經(jīng)》、《法勝阿毗曇心論經(jīng)》等,共七部。萬天懿,原鮮卑人,世居洛陽,少曾出家,師事婆羅門,擅長梵語,因被召為助譯,并在武成帝河清年中(562—565),自譯《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無量門陀羅尼經(jīng)》。
北齊一代,中外僧俗譯者二人,譯出經(jīng)、論共八部五十二卷。北周時代,外來的譯人有波頭摩國沙門攘那跋陀羅、中印摩伽陀沙門阇那耶舍和他的弟子優(yōu)婆沙門耶舍崛多,健陀羅沙門阇那崛多,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五人。
阇那耶舍譯出《大乘同性經(jīng)》、《大云請雨經(jīng)》等,共六部。耶舍崛多譯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jīng)》等,共三部。阇那崛多先在長安四天王寺譯出《金色仙人問經(jīng)》,后在益州龍淵寺譯出《妙法蓮華經(jīng)普門品重誦偈》等,共四部。達摩流支譯出《婆羅門天文》等。北周一代,譯師四人,譯出經(jīng)、論共有十四部二十九卷。另外,攘那跋陀羅譯了《五明論》一部。關(guān)于北朝流行的佛教學說,有由南朝傳入的,如《毗曇》、《成實》、《攝論》乃至《涅盤》各家之說;也有由北地傳出的,如《地論》、四論、《四分律》學,乃至以實修為主的禪法及凈土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