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畫家謝赫
謝赫(479年—502年),南朝齊、梁人,畫家、藝術理論家。謝赫擅長人物肖像畫,但其更著名的是他在藝術理論方面的造詣。在其創作的《古畫品錄》中,謝赫提出了繪畫六法,成為后世畫家、批評家、鑒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南朝畫家謝赫。
謝赫人物簡介
《古畫品錄》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是:“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就是指出了:通過真實的描寫收到教育的效果。這一理論認識的出現是進步的現象。
謝赫的《古畫品錄》是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傳世之作。他在書中品評了前代27位畫家的作品,幾乎是中國畫創作歷史上的第一次系統性總結。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論尤為精彩,對中國古代繪畫創作的影響極為深遠。《古畫品錄》中對于畫家的評論的重要意義也在于保留了可貴的史料。在他之后有陳朝姚最的《續畫品》,唐朝李嗣真的《后畫品》,僧彥悰的《后畫錄》,這就開始了中國繪畫史的最早的著述,至唐代,由張彥遠匯集成《歷代名畫記》。
謝赫影響千年美術界
六法論為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六法”最早出現在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總之創作和流傳各方面,都概括進去了。自六法論提出后,中國古代繪畫進入了理論自覺的時期。后代畫家始終把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準。宋代美術史家郭若虛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圖畫見聞志》)。從南朝到現代,六法被運用著、充實著、發展著,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美術理論最具穩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則之一。
畫圣顧愷之的風格
顧愷之的關于繪畫藝術的言論,以及魏晉以來人們對于人物的鑒賞評論所一致強調的人的精神氣質的生動的表現。這些言論是謝赫提倡“氣韻生動”的根據。
謝赫的六法論是怎樣論述的,歷代又是怎樣理解與發展的,這需要對原文進行必要的釋義。謝赫原文和古代的輾轉傳抄是不標點斷句的,后人點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區別。但不論哪種點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內容卻是大體一致的。
原文的標點斷句
對六法原文的標點斷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這種標法主要是根據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述:“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今人錢鐘書《管錐編》第四冊論及這段文字,認為應作如下讀法,方才符合謝赫原意與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