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畫家為什么會請人“代筆”
大畫家張大千齊白石為何也會請人“代筆”?大畫家為什么會請人“代筆”?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大畫家為什么會請人“代筆”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大畫家為什么會請人“代筆”:
中國傳統字畫造假之風由來已久,曾經歷數次作偽高潮,時至今日愈演愈烈。其中不乏歷代書畫名家高手有意無意地參與其中,對藝術品市場發展也產生了十分的消極影響。引得不少鑒藏家和愛好者憤然抱怨:“如今的收藏界是玩一行,糟蹋一行。”前些年我曾于報端撰文,對書畫大家張大千游戲人生、造假字畫的事進行過批判。其實臨仿、作偽字畫何止他的“發明專利”。在歷史上其他書畫家中也屢見不鮮。
追崇“名頭”導致贗品歷久不衰
字畫市場歷來都追崇“名頭”,這是贗品現象歷久不衰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現為由無名畫匠、小名頭書畫家仿造書畫大家的作品,或者當事人成大名前臨仿較有名望的書畫家作品。
譬如“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在中國傳統書畫史上頗有建樹。但他本人也是一位臨仿古畫的高手。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為應付多方討畫,也曾戲墨假畫糊弄他人。我們僅從他留存下來的詩句“西園(指高鳳翰)左筆壽門(指金農)書,海內朋友索向余,短札長箋都去盡,老夫贗作亦無余”,就可以窺見一斑。
清末名畫家任伯年未出名前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經常喜歡偽造名家作品。等他成名以后,后來者又重蹈其轍。歷史反過來與他開了個殘酷玩笑。海上花鳥畫名家江寒汀,也是一位擅長模仿清末畫僧虛谷作品的高手。雖然故人已逝,而這些作品又以不同方式流向市場,擾亂了正常的秩序。我曾在一次拍賣預展上看過托名“江寒汀”的花鳥畫贗品,最終被有關人士予以揭露。類似這些代代相仿的事例不勝枚舉。
齊白石也曾請人“代筆”
曾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的齊白石先生,賣畫算起賬來也比較精明,用張大千的話講是喜歡“斤斤計較”。齊白石70歲后因為老眼昏花,畫起細筆的草蟲貝葉比較吃力,就請他人代筆畫好其中大部分,最后再由他當著買家的面補上幾筆,以示這是本人親手所為。這種真假混雜的“代筆”行為并非個別現象(民間稱之為“旺雞蛋”),也是一種偽本形式和變相的欺詐,在文征明、董其昌、王翚、王原祁、高其佩、金農、吳昌碩等不少名家的作品中均有存在。可見流傳至今的這些名家贗品何止萬千?
張大千仿臨古畫何海霞為之起稿
上世紀40年代,因為時局動蕩,何海霞不得不以賣畫為生,生活非常貧困,期間,何海霞還得了一場大病,家庭幾乎瀕于絕境,幸好同門李樹人時常資助他,才能夠度過那段艱苦的歲月。
由于時局動蕩,生活艱難,何海霞后來遷居數次。開始,他遷出了琉璃廠東北園,租住在北平山西街的小房內,生活非常拮據,但是他依然堅持在藝術上的不懈探索。后來,又搬到了北京西單的宗帽四條14號,為了維持生計,這時候何海霞作畫更為勤奮,往往是畫剛一做完就去琉璃廠賣掉,換回一些食物,勉強度日。1945年,抗戰勝利,張大千又重返北平,何海霞與老師再度重逢,他開始協助張大千搜集琉璃廠的書畫珍玩,并協助鑒定。1946年3月,何海霞跟隨張大千南下四川,在那里遍覽名勝,觀景寫生。那時候,他們住在郫縣太和場鐘家大院,后來又搬到了成都昭覺寺西塔院。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何海霞結識了葉淺予。當時,葉淺予偕夫人到四川拜望張大千,何海霞和他們相識相交。那段時間,張大千多仿臨古畫,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時,他也為張大千代筆畫山水畫,并多次和張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收藏。
臨仿作偽情況各異
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生存狀態不盡相同,人生觀和處世態度也大相徑庭,這就導致了歷代以來書畫名家臨仿、作偽字畫的情況各異。其中既有早先是因為謀生需要作偽的,但也有的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這些不為常人所知的另一面,大多是后來被揭老底披露出來的。當然有些作者并無假冒之意,臨仿名家作品完全是為了提高個人技法等(這本身無可指責),但被他人獲取后作手腳利用而推向市場。如今的書畫家都紛紛站出來,指責藝術品市場中大量出現的臨仿作偽行為(新的“高仿”也批量出現了)。回眸古今,若無相當藝術功底的高人介入,一般的“低仿品”是很難蒙得了一些真正的書畫鑒藏家的(知假買假者則另當別論)。從已發生的情況來看,豈知將來又會冒出哪些當今的書畫名家再“穿新鞋,走老路”的丑聞?雖然筆者相信大多數書畫家理應是遵法守德的。
國畫簡介:
國畫,又稱“中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我國傳統繪畫(區別于“西洋畫”)。主要指以毛筆、墨、國畫顏料等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場景的一中畫。
中國畫,按繪畫技法分類: 寫實國畫、寫意國畫、工筆畫、抽象國畫、內畫等。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云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
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主題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樂、射禮、表祭等;一是描寫水陸攻戰等,如趙固出土的《刻紋銅鑒》,集中表現了貴族生活的儀禮活動;另一類是描繪水陸攻戰的圖象,以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鑒》為代表。其他百花潭銅壺,故宮《宴樂銅壺》都有表現戰爭景象的圖畫。這些畫幅中,有水陸交戰、堅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節。還有描繪水戰、陸戰的陣勢中,表現了沖鋒擊殺攻堅的細節。士兵有的執劍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動。這些藝術手法,給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對于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么?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于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那么,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并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么,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么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么?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么?是怎樣表現的?所采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并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后,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主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青少年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看能否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