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衰亡與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濃墨重彩地褒而揚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北魏衰亡與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孝文帝改革·概述: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范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總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四點: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布了與之相聯系的三長制和租調制。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國家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調制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吏治的敗壞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矛盾。在這項改革措施中,以“治績”的好壞為標準。整肅了官僚機構,鞏固了封建統治。第三,遷都洛陽。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495 年正式遷都洛陽。第四,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主要內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復姓、定族姓、遷都洛陽等,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北魏衰亡與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濃墨重彩地褒而揚之。可是,傳統的教科書掩蓋了一個爭議頗多的觀點:強大北魏的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爭議呢?孝文帝改革的弊端到底在哪里呢?北魏迅速衰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誰又是北魏改革的真正先行者?果敢勇毅的孝文帝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悲劇人生呢?著名作家曾紀鑫為你深入解讀。
娃娃皇帝
公元467年,拓跋宏生于當時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兩年后被立為太子。
雖已入主中原,但拓跋部仍保留著過去早婚的習俗,拓跋宏出生時,其父獻文帝拓跋弘年僅14歲。拓跋部建立北魏后,學會了中原王朝維持皇權統治的某些做法,并定為制度嚴格執行。比如后宮產子,一旦該子被立為太子,其母就要被賜死。其用意在于避免皇帝年幼即位,大權落到母系外戚手中。因此,拓跋宏在兩歲多被立為太子時,母親思皇后李氏即被“賜死”。這一野蠻的做法不僅給拓跋宏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仿佛預示著他日后家庭生活的凄涼與不幸。
由于拓跋宏從小失去親母,因此便由祖母馮太后撫養。馮太后也非血親,只是名義上的祖母。她是漢族人,“性聰達”、“粗學書計”,受過封建傳統文化的教育。她性格堅強,做事果決,頗具政治家之風采,《魏書·皇后列傳》說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頃”。拓跋宏父親拓跋弘即位時,年僅12歲,北魏孤兒寡母,政局不穩,馮太后初露鋒芒,收捕擅威作福的專權丞相、車騎大乙渾,平定關中叛亂,臨朝稱制,掌握了朝政大權。
拓跋宏剛一出生,馮太后即擺出“罷令,不聽政事”的姿態,將政權交給其父拓跋弘。當獻文帝拓跋弘親政后,開放山澤之禁,開倉救濟災民,帶兵北伐柔然,很快就顯出了他年輕有為、桀驁不馴的風姿,權欲旺盛的馮太后便再也坐不住了,干預北魏政事也就成了她的家常便飯。這自然會引起獻文帝的不滿,加之他們并非血親母子,于是,一場司空見慣的宮廷權力斗爭于不知不覺間就爆發了,結果自然是根基深固、極富政治謀略的馮太后獲勝。《魏書·天象志》對此寫道:“上迫于太后,傳位太子,是為孝文帝。”
拓跋宏即位時只有五歲,在平城皇宮的太華殿前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時,他是被人抱上皇帝寶座的。一個年僅五歲的小娃娃,馮太后自然不會擔憂什么,也就再度臨朝聽政,將一應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同時,她也在因忤逆而“禪位”的獻文帝身上汲取教訓,將年幼的孝文帝按照她心中想象的模式加以引導、塑造和培養。
拓跋宏的血管里流著的雖然是鮮卑族拓跋氏的血液,但他從小受到的卻是漢文化的熏陶與教育,圍繞在他身邊的大臣也是一批具有極高文化修養的漢族士大夫。他自幼愛好讀書,手不釋卷,天分極高。《魏書·高祖紀》說他“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馮太后還親自創作《勸誡歌》、《皇誥》等文章督促他閱讀、背誦,將儒家的忠孝、仁愛、禮義等封建道德思想傳授給拓跋宏,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響他。比如馮太后生活節儉,“不好華飾”,對待下人比較寬慈,拓跋宏也依樣仿行。
兒時的生活積淀在拓跋宏內心深處,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此后,拓跋宏一輩子愛好詩文,并創作了大量的詩賦文章(約40卷);他為政勤奮,勵精圖治,個人生活相當節儉;他提倡封建倫理道德,講究孝悌、仁義、忠信,不僅身體力行,也要求臣民如此。這些,都是他日后推行全盤漢化政策的內在基礎與指導思想。
當然,拓跋宏并未完全放棄鮮卑習俗。況且,當時南北對峙,戰爭頻仍,也需要帝王具有帶兵打仗的卓越能力。因此,拓跋宏在習文的同時,也練就了一身武功。他從小善射,“及射禽獸,莫不隨所志斃之”;臂力也好,十多歲時即能以手指彈碎羊的肩骨。
如此成長起來的拓跋宏既具騎射武功,又富漢文化修養,可謂是文武兼備之才。
先行者
拓跋宏的父親獻文帝“禪位”時只有19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退位后的他總是蠢蠢欲動,不甘心變得一事無成。隨即,他就以太上皇的身份親自率兵出擊柔然,并不斷地巡視各地,“國之大事咸以聞”,還將馮太后罷黜的一名舊臣重新起用。所有這些,自然又引發并加深了他與馮太后之間的矛盾。宮廷斗爭更為赤裸、血腥而殘酷,爭斗雙方往往不擇手段,置血緣親情于不顧,讓對方倒斃在一片慘淡的血光之中而后快。馮太后與獻文帝之間不存在血緣關系,迫他遜讓退位、送上一頂太上皇的頭銜就已經是手下留情很不錯的了。可獻文帝畢竟年輕,未能領悟到馮太后的深遠用意,還是一個勁兒地在“太歲頭上動土”。于是,獻文帝便成了馮太后眼里的一根“肉刺”、腳下的一塊石頭,公元476年,馮太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毫不客氣地將獻文帝殺了。
這一年,拓跋宏十歲。
獻文帝一死,馮太后即被尊為太皇太后。直到她于公元490年去世為止,一直都在臨朝稱制,沒有放棄手中的權力。
還好,馮太后臨朝聽政是以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優秀政治家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她不僅按自己心中的理想培養新皇,還將整個北魏納入自己構想的框架與模式之中。她的目標相當明確,一是進攻南朝,并乘其內亂之際,出兵奪取了淮北的大片領土,將北魏的邊界推進到淮河一帶;二是改革內部,采納漢人王朝的禮儀制度治理國家。小小的改動無關痛癢,當然也就起不到什么作用,難以達到有效的目的,而大刀闊斧的改革必然會招致既得利益者及頑固堅持鮮卑舊俗貴族的反對。于是,馮太后果斷地處理了一批政敵,將他們或處死或免爵或流放。然后,她依靠馮氏家族成員,重用宦官及漢人官吏,拉攏鮮卑元老,在自己身邊培植了一批可靠的親信,鞏固權力,加強改革。
在馮太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影響最大的當數頒行俸祿制。
游牧民族南下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掠財富,他們往往“初來單馬執鞭,返去從車百輛”。氏族首領為了鼓勵士兵作戰勇敢,一是聽憑劫獲之物歸于個人,二是論功行賞,“班赍將士各有差”。這樣的政策大大激賞了將士打仗的興趣,人人沖鋒陷陣、個個爭死效命,很少發生退縮、叛變與逃跑之事,極大地提高了戰斗力。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后,仍保留著過去的遺風——百官沒有俸祿,收入主要還是依靠擄掠與賞賜。北方統一,戰爭與掠奪的機會少了,于是,官員公開貪污受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北魏吏治腐敗,財政匱乏,國家機構遭到嚴重蛀蝕,鮮卑貴族貪圖享受,昔日的獷悍善戰之風也在逐漸消失。歷代皇帝對此深感不安,多次下詔懲治不法官吏,可根本解決不了官員腐敗這一老大難問題。
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詔實行俸祿制。俸祿每三個月發放一次,以每年十月為起始。同時,對貪污行為制定了更為嚴厲的懲罰措施:“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
俸祿制推行后,加強了北魏的中央集權及封建化進程,確曾起到了保證官吏日常生活、杜絕貪污搜刮的明顯效果。它不僅是孝文帝改革的前奏與先聲,也是北魏根除游牧奴隸制殘余,接受漢族官僚政治制度的表現與象征。
就在俸祿制實行一年并取得明顯成效后,北魏又在經濟上采取了一項相當重要的改革——均田制,就是以國家的名義對現有土地實施分配與調整。這一制度對豪強大族的土地所有制進行了一些限制,從他們手中奪回了大量勞力,分給農民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它使得耕者有其田,滿足了廣大農民的部分要求,對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社會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均田制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土地改革制度,經歷了北魏、北齊、北周、隋,直到唐代中葉才告終止。它在古代持續了約300年,并影響到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
這些改革制度表面上以孝文帝拓跋宏的名義頒布施行,其實都是由馮太后拍板,起主要決定作用的,還是馮太后。
隨著孝文帝的一天天長大,他與馮太后的關系也日漸微妙并復雜起來,問題的關鍵當然還是在于一個字——權。作為封建制度的最高統治者,權力就是一切,甚至比生命更加重要。馮太后權欲極盛,且生性猜疑,她看到一天天長大的孝文帝越來越“聰圣”,擔心將來難以控制,“不利于馮氏”,又打起了廢掉皇帝的主意。于是,她將拓跋宏關在室內,三天不讓人送飯。時值寒冬臘月,拓跋宏僅穿一件單衣。馮太后召集大臣討論,打算另立咸陽王禧為帝,因為遭到不少元老大臣的激烈反對,不得已而作罷。同時,她還命令內官監視孝文帝的言行舉止,每十天報告一次。一次,宦官密報了孝文帝的“過錯”,馮太后大怒,立即傳來拓跋宏,狠狠地打了他數十大杖。孝文帝無法反抗,只好“默然而受,不自申明”。拓跋宏生性聰穎,深深地懂得忍讓之道,不像他父親那樣血氣方剛,才沒有擴大他與馮太后之間的矛盾。如若不然,以馮太后之堅毅與謀略,哪怕大臣“固諫”再厲害,也會將他從北魏的皇帝寶座上一腳踢開了。
公元486年,孝文帝年滿20,已經長大成人了。于情、于理、于勢而言,馮太后都不便繼續臨朝聽政,她不得不將權力的“魔杖”交給拓跋宏。于是,“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這才正式主持朝政,也開始親自動筆起草詔冊。
拓跋宏親政后,馮太后并不是完全退出了政治舞臺,但起主要作用的自然已是孝文帝了。在拓跋宏為皇的28年時間里,對權力的執掌應該分為三個階段:一、五歲登基到20歲時,大權完全掌握在馮太后手中;二、20歲親政到24歲時馮太后去世,他與馮太后共掌朝政;三、從24歲到33歲離世,政權歸于拓跋宏一人,這一階段也是他大刀闊斧全盤漢化之時。嚴格來說,孝文帝真正執掌北魏朝政的時間也就不過八九年時間。但是封建皇帝的九五之尊使他從小就在大臣及民眾心目中樹立了一種無尚的威嚴與凜然的形象,一旦大權在握,他就顯出了一代英主的勃發雄姿。
馮太后于公元490年去世,時年49歲。馮太后死后,拓跋宏十分悲痛,五天沒有好好進食,一日三餐僅吃小半碗米粥,喪服也一直不肯脫下。盡管馮太后立下遺囑,要求喪葬從儉,但孝文帝還是將她的喪禮舉辦得相當隆重,并表示要遵照古禮,守孝3年。在遭到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的強烈反對后,才勉強作罷。
孝文帝之所以要在馮太后的喪禮上大做文章,一是因為他確實對馮太后懷有較為濃厚的感情,盡管馮太后責斥過他,還想廢掉他,但他總是認為“養育之恩,詔教之德,尋之曠代,未有匹擬”;再則,孝文帝想通過喪禮的形式,將漢族的封建禮儀文化、忠孝仁義以身示范地落到實處;同時,他也想通過葬禮向文武大臣表明自己的態度,那就是將以更迅速更堅決更徹底的方式將馮太后的改革方略執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