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介紹
導讀:孝文帝一生勤學,喜好讀書, 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博涉 史傳。善談 《莊子》、 《老子》,尤其通曉佛教 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論道。
北魏孝文帝介紹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5歲,公元490年親政。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后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孝文帝拓跋宏,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母為李夫人,皇興元年八月戊申日(農歷八月二十九日,公歷公元467年10月13日),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宮。皇興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被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471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禪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由于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
為政舉措
拓跋部在道武帝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逐步由放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社會制度也由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余。特別是在北魏統一北方后,廣大漢族臣 服于北魏,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生產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顯。為了更好的進行統治,改變落后的統治制度,吸納接受漢人先進的文明,向漢人學習,成為必然選擇。自道武帝拓跋珪以來,歷來的北魏統治者都非常注重學習漢族文明。特別是孝文帝從小就由漢人馮太后撫養,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傾向于漢化改革。另外在民族征服的過程中,北魏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了民族歧視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 民族矛盾不斷加劇。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孝文帝登基后,在馮太后的輔佐下,進行了改革,史稱“孝文帝改革”。
政治
整頓吏治
公元472年(延興二年),政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變革稅制
公元475年(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征收,征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
頒俸祿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頒布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離職時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
太和年間,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皆 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后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遷都洛陽
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 為了這個,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 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惱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不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么樣?”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 步兵 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 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后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么樣?”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遷都洛陽,我們也愿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后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后,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么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總評
孝文帝一生勤學,喜好讀書, 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博涉 史傳。善談 《莊子》、 《老子》,尤其通曉佛教 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論道。博學多才,擅長文章,詩賦銘頌, 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占,侍臣筆錄,不改一字,辭旨可觀。自太和十年以后,詔令、策書皆親手擬寫;至于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也都親自下筆。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愛惜人才,親賢任能, 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見知, 崔光、刑巒之徒以文史顯達;對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賞,如對江瞻、李沖、穆亮、王肅、 高閭、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們在 制禮作樂、改革舊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親政以后,日理萬機,不辭辛勞,勤于為政。操勞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場之上,十幾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 宗廟,常必躬臨,不以寒暑為倦。尚書奏案,多自審閱;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于 周洽。他常說:“人君怕的是不能處心公平,推誠待人。
能做到這兩點,則胡、越之人都可以變得如親兄弟。” 虛心訥諫,從善如流。他常對史官說:“直書時事,無隱國惡。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寫,將何以有所畏懼。”一直倡導和鼓勵大家直言進諫,強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對敢于批評進諫的官吏禮遇有加。如大臣 李冏“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優禮。” 而用法嚴謹,雖王公、貴戚、大臣也從不寬貸;然不計小過,寬以待人。左右進食,曾于食中得蟲,又進湯誤傷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愛惜民力,生活儉樸。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關官吏奏請修筑道路,孝文帝說:“粗修橋梁,能通車馬就行了,不要除草、鏟得過平。”在 淮南行軍,如在境內,禁止士卒踏傷粟稻,有時砍伐百姓樹木以供軍用,也要留下絹布償還。宮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舊了,洗補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僅鐵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