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的生平簡介
拿破侖·波拿巴的一生是怎樣的?拿破侖的生平都經歷了寫什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拿破侖的生平簡介,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拿破侖的生平簡介:
拿破侖·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出生于科西嘉島,十九世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侖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胖子查理后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
1、少年經歷
1769年,拿破侖·波拿巴出生于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是一個左撇子,他的原名叫拿破侖·布宛納巴,1796年才改名為“波拿巴”,他的家族是一個意大利貴族世家,在父親卡洛·波拿巴的安排之下,拿破侖10歲時進入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
1778年12月15日離開故鄉前往法國;1779年1月1日進入奧頓中學,5月13日進入布里埃納軍事學校;178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后,被選送到法國皇家陸軍學校,專攻炮兵學;1784年10月19日進入法國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侖一開始自以為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讓科西嘉島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被授予了炮兵的軍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著作,其中盧梭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拿破侖又回到了科西嘉島,希望可以乘機推動科西嘉島的獨立,但卻受到了另一個親英派的強烈反對。
1791年的法國政局變幻莫測,形勢風起云涌,在法國大革命初期,代表了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掌握了政權,他們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91年,國王路易十六勾結國外的封建反動勢力,結果陰謀敗露,王政被廢除了。
1792年,代表了大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吉倫特派上臺執政,9月22日,法蘭西王國改為法蘭西共和國,1793年,路易十六被處死,英國等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國大革命開始面臨嚴重的危機。
1793年6月,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代表法國中小資產階級利益的民主派,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法國大革命達到了高潮,7月,已是的拿破侖統兵奪取了攻克保王黨勢力的土倫戰役的勝利,因此受到了雅各賓派的賞識,被破格升為準將,這尚屬歐洲軍事史上的首次。
1794年,在熱月政變中的拿破侖,由于跟羅伯斯庇爾兄弟關系密切,而受到調查,隨后,由于拒絕到意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罷免了準銜。
1795年,他接受巴黎督政官的巴拉斯之托,成功鎮壓保王黨勢力的武裝叛亂,這就是著名的鎮壓保王黨戰役,拿破侖在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準將兼巴黎衛戍司令,開始在軍政界嶄露頭角。
2、初露鋒芒
拿破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于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到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
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跟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隨后便匆匆奔赴前線,在意大利,拿破侖統率的軍隊多次擊退了由奧地利帝國的維爾姆澤與薩丁、博利厄所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最后迫使對方簽訂了有利于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
在意大利奪取了勝利之后,拿破侖的威信也越來越高,使他成為了法蘭西共和國的人民英雄,而他的崛起卻令巴黎督政府感覺受到了威脅,因此任命他為法蘭西共和國阿拉伯、埃及、敘利亞、印度方面軍(東方軍)的總司令,并被派往中東,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
在拿破侖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之外,還帶領了175名各行各業的學者,以及上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途中,拿破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的中間。”
拿破侖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歡文學和宗教,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很大,同時,拿破侖為人頗為好學,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他對數學方面很感興趣,他在這方面證明了“拿破侖三角形”,創造過一個“拿破侖定理”。
于1798年遠征埃及,拿破侖遭遇到了挫折,雖然他指揮法軍在陸地上奪取了全盤勝利,但拿破侖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拿破侖進軍敘利亞,也遭遇到了重重困難,法軍還出現了瘟疫,最后在阿克爾城堡受阻,并久攻不克,5月17日,返回埃及。
拿破侖至死仍對沒能攻克阿克爾城堡一事感到遺憾,他在圣赫勒拿島的回憶錄中說:“如果阿克爾城堡早日陷落,當改變世界面目”、“東方的命運取決于那個小鎮”。
當1799年拿破侖回國之時,400艘軍艦只剩下了2艘,原定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拿破侖遠征之時,歐洲的反法聯盟已逐步形成,而法蘭西共和國國內的保王黨勢力也在逐步增強。
1799年8月,拿破侖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了法國的拿破侖被當成“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侖發動了霧月政變,并獲得了成功,成為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官,實際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獨裁者。
拿破侖隨后進行了多項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直到今天依然還有深遠影響的是頒布了《拿破侖法典》,這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由拿破侖下令起草、制定的,許多條款都由拿破侖本人親自參與討論,并最終頒布,基本上總結、歸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時期所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基本原則、精髓,該法典于1804年正式實施,即便是在一個多世紀之后,依舊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現行法律。
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在政變結束之后的第三周,拿破侖向人民鄭重發布公告,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了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初衷,大革命已經結束。”
此外,拿破侖還制定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以及榮譽軍團制度。
3、加冕稱帝
1802年8月,拿破侖修改共和八年憲法為拿破侖憲法,改為終身執政。
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了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侖加冕稱帝,同年任命Kevin為內閣輔政大臣,代管巴黎軍政事務。
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為意大利國王,但他沒有時間去管理這個王國,于是他讓自己的繼子歐仁(約瑟芬與前夫的兒子)成為意大利副王,代管意大利。
4、海戰受挫
從1803年開始,拿破侖就開始構思通過法國海軍穿越英吉利海峽,以侵略英國,從此,他的戰爭開始逐步從捍衛法國大革命成果的正義的自衛反擊戰爭轉變成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非正義的侵略擴張戰爭。
他對侵略英國這一作戰計劃煞費苦心,也在海軍方面任命了一些相對能干的指揮官,但由于拿破侖本人對海戰毫不精通,且作戰計劃不切實際,以及低估了英國人民的反抗決心,導致戰爭最后失敗。
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納爾遜(也就是在征埃戰爭中摧毀法軍艦隊的那位海軍)陣亡,但法軍的指揮官維爾納夫被俘,從此,法國失去了和英國在海上爭奪霸權的機會,由于英國為了解海上之圍,開始挑動奧地利和俄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侖只好放棄侵略英國的作戰計劃。
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評價說:“無論從那一方面來說,特拉法爾加海戰都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會戰,它對于歷史具有廣泛的影響,它把拿破侖征服英國的夢想完全擊碎了,一百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戰從此結束,它使英國成為了一個海洋帝國,這個帝國維持了一個世紀以上。”
確立了英國在此后100年中的海上霸權,給普魯士、俄國、奧地利那些被拿破侖打得心驚膽戰的君主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就像英國歷史學家威爾遜在《劍橋近代史》中所說的那樣:“特拉法爾加海戰在1799年到1813年的拿破侖戰爭中,是一場有著決定性意義的會戰。”
5、人生頂峰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侖于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師東進,10月12日法軍占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后,反法聯盟投降。
隨后法蘭西第一帝國又于12月2日,即拿破侖加冕稱帝一周年紀念日,以7萬人馬的弱勢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人馬的優勢兵力,奪取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聯盟再度瓦解,并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侖隨后聯合了德國境內的各諸侯國組成了“萊茵邦聯”,把它置于在了自己的保護之下。
次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年10月14日,拿破侖率軍攻打普魯士軍隊,在耶拿戰役中,他集結了9萬人的兵力對普軍發動進攻,但并未遇到普軍的主力,在奧爾斯泰特,法軍達武元帥的2萬劣勢兵力遭遇了由普魯士國王親自統率的5萬人主力,達武元帥奮力指揮這2萬人馬擊潰了普魯士軍隊,普軍幾乎全軍覆沒,普王和王后倉皇敗走。拿破侖因此奪取了德國的大部分地區。
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的艾勞戰役和弗里德蘭戰役大敗俄國軍隊,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從此,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
拿破侖一世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并分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受到人民的反對,拿破侖于是趁機入侵西班牙,并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這個舉動卻遭到了西班牙人民的反抗,拿破侖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于1808年介入了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了整個葡萄牙,隨后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拿破侖在西班牙的侵略擴張戰爭失敗,從此,法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苦境,西線在伊比利亞半島作戰,東線則跟反法同盟周旋。
正當拿破侖陷入了西班牙的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后偷襲法國在德國的領土,拿破侖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法軍在4月19日~23日五戰五捷,于5月13日占領維也納,拿破侖與卡爾大公指揮的軍隊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交鋒,法軍大敗,拉納元帥陣亡,法軍傷亡和被俘3萬余人,被迫撤回至洛鮑島,奧軍傷亡2萬余人,這是拿破侖親自統兵以來打的第一場敗仗。
在7月5日~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中,法軍奪取了決定性勝利,拿破侖反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了《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
次年,拿破侖迎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絲為妻,法奧結成同盟,法蘭西第一帝國達到鼎盛,拿破侖成為了歐洲霸主,成為跟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齊名的拿破侖大帝。
6、進軍俄國
拿破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統治整個歐洲,歐洲大陸上只有俄國沒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侖明白只有把俄國踩在腳下,才能征服英國。
1812年5月,拿破侖率領操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俄軍堅決抵抗拿破侖侵略,雖然法軍一路取得勝利,但是傷亡極其慘重。
1812年9月7日法軍歷經博羅迪諾戰役(法軍有3萬余人傷亡)后,即將進入莫斯科,俄國統帥庫圖佐夫力排眾議,決心放棄首都,他要拯救另一半俄軍的有生力量。
9月16日,拿破侖率軍進軍莫斯科,此時亞歷山大一世和庫圖佐夫帶著俄國高級將領和大部分莫斯科居民已經撤出了莫斯科,拿破侖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即將到來的寒冬季節,與俄羅斯人民堅決不投降,還有此時在國內的馬萊策劃的一場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
俄羅斯的寒冬,是拿破侖的最大阻力,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最后回到法國的只有不到3萬人。
7、窮途末路
拿破侖在俄國戰場慘敗后,亞歷山大一世野心勃勃,決定馬上徹底打敗法國,稱霸歐洲,但是俄軍在追擊法軍的殘兵敗將時,自身也受到了極大打擊,因此亞歷山大一世決定再一次組建反法同盟。
拿破侖為了阻撓反法同盟的成立,通過瑞典王妃黛絲蕾,希望讓其夫瑞典王儲貝爾納多特加入法國一方,但是最后失敗了,他同時立妻子奧地利公主、路易絲皇后為帝國攝政王以牽制奧地利。
但是1813年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瑞典還是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在呂岑、包岑等地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侖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短暫停戰后,隨著奧地利倒入反法同盟,聯軍的力量超過了拿破侖。
8月,拿破侖在薩克森王國的首都德累斯頓指揮了一場防御戰,并取得了勝利,但由于缺少騎兵,未能擴大戰果,法軍在德意志境內屢屢受挫。
在萊比錫戰役中,法軍集中了15萬5千人,而聯軍的兵力是法軍的2倍,雖然開始法國繆拉元帥的騎兵打得俄奧普三國帝王縱馬而逃,但是因為聯軍分6路合圍萊比錫,而且此時法軍的炮彈也已耗盡,拿破侖被迫撤退,在敗退途中,法軍遭到聯軍的重大打擊,只剩5萬6千人的殘兵敗將,萊茵聯邦不久就解散了,聯軍得以向法國開進。
1814年,反法同盟再次開出停戰的條件,那就是法國的領土恢復到1790年時的狀態,拿破侖視為侮辱,拒絕接受,他重新組織軍隊再戰,然而法軍只有10萬人,而聯軍卻有35萬。
在布倫納城(布里埃納城),拿破侖指揮軍隊大敗普魯士軍隊,恢復了自萊比錫戰役以來低落的士氣,在拉羅蒂埃河,法軍與聯軍再次交戰,雖然失利了,但是法軍表現出無比的勇氣,拿破侖指揮法軍在尚波貝爾、蒙米賴、夏托蒂埃、沃尚等地接連打敗聯軍,他的軍事才能極大發揮,他的戰術才華也充分顯現出來,但是他在戰略上錯誤地將進攻力量兵分兩路,導致聯軍通往巴黎的路暢通無阻。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拿破侖希望讓他的兒子羅馬王以拿破侖二世的名義繼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
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了,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侖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厄爾巴島上。
著名回句: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在我看到厄爾巴島之前,我曾所向無敵。
拿破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險些被暗殺,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蘭西王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
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軟禁,還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一個小島上,拿破侖別無選擇,他密切注視著法國局勢的變化,法國的軍隊和人民對路易十八為首的貴族的剝削忍無可忍,幾乎都認為拿破侖才是他們真正的君主,拿破侖意識到復辟的時機來臨了,他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700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國。
原本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侖,拿破侖一路發表演講宣布自己將給法國帶來和平,不再向外擴張,而且他不會再實行專制統治,而是改為君主立憲制,確保人民的自由。
國王屢次派兵堵截,但是所有軍隊一見到皇帝就陣前倒戈,康巴塞雷斯、達武、馬雷、內伊、蘇爾特等文武大臣又回到了他的身邊。
1815年3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愿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8、百日王朝
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他們一共有70萬人的軍隊,法國卻只有28萬4千人,拿破侖分析了形勢,認為俄奧聯軍只需要用少數兵力牽制,重點打擊對象是在比利時的英普聯軍,他率軍北上比利時,決定攻占布魯塞爾。
拿破侖出其不意地在林尼戰役中擊潰普軍,但是由于法軍行動遲緩,他殲滅普軍的計劃失敗,林尼戰役變成了擊潰戰,他只好派格魯希元帥率領一些軍隊追擊普軍。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打響了,英軍的指揮官是威靈頓公爵,7萬2千法軍和6萬8千英軍在小鎮滑鐵盧附近打了一場改變了十九世紀的大決戰。
法軍的主攻方向是圣約翰山高地,由于法軍中有能力指揮軍隊的將領大多沒有參加這場戰役,導致法軍中存在很多無能的指揮員,其中就有拿破侖的八弟熱羅姆,所以該高地始終未能奪取。
在久戰不克時,內伊元帥率領騎兵開始往圣約翰山高地發起不下于莫斯科炮臺和萊比錫戰役的騎兵沖鋒,雖然騎兵軍的沖鋒毫無戰術可言,但是他們實在是銳不可當,法國騎兵突破了方陣,奪取了大量炮臺,英軍被殺得落花流水,威靈頓臉色都變了,但是英軍還是奮力擋下了法軍的猛攻,拿破侖雖然勝利在望,但是他在中午就看見普魯士軍隊往這里增援,而救星格魯希元帥遲遲不到。
英軍和法軍都死傷慘重,但是法軍已經占了上風,可是,下午7點,普魯士軍隊在比洛副司令的率領下突然殺了出來,法軍慘敗,他們拼命潰逃,盡管拿破侖和內伊企圖力挽狂瀾,但是毫無成效,康布羅納的最后一個法軍方陣已經覆沒,滑鐵盧滿是逃兵,拿破侖不得不隨軍敗走,滑鐵盧戰役的慘敗,使百日王朝徹底垮臺了。
拿破侖兵敗后,法國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強烈要求他專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議會,但是,拿破侖清楚,資產階級已經拋棄了他,因此,他拒絕發動人民抗戰。
拿破侖宣布退位,英國人對他很不客氣,決定把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島,也沒有給他留下皇帝的名號。
9、孤島挽歌
1815年10月,拿破侖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島,他挑選了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爾戈隨行,10月16日拿破侖到達圣赫勒拿島,圣赫勒拿島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拿破侖上岸后,暫時寄居在英國商人巴爾科姆家中,后來他又有一個龍塢德莊園,他就在這里居住,他開始潛心撰寫回憶錄,由他口述,拉斯加斯伯爵記錄、整理。
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拿破侖的死因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醫生的驗尸報告顯示他是死于嚴重胃潰爛;但有的研究認為拿破侖死于砷中毒,而且歷史學家從當年貴族愛用的墻紙上,發現了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也有一說是蒙托隆伯爵因為受到英國人的賄賂以及急于繼承拿破侖留給他的一部分遺產而在給拿破侖的葡萄酒中長期投放砒霜,致使拿破侖慢性中毒。
在他去世之后的第9年,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侖塑像重新豎立在了旺多姆圓柱之上。
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國王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侖靈柩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侖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在經過凱旋門之后,隆重安葬在巴黎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巴黎榮譽軍人院)。
相關資料介紹:
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1804年5月18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稱帝。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后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1812年兵敗俄國,元氣大傷;1813年被反法聯軍趕下臺。1815年復辟,隨后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納河畔。
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和皇帝拿破侖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侖·布宛納巴(Napoléon Buonaparte),1796年才改為“波拿巴”。法國只是在他出生前15個月左右才獲取科西嘉。
拿破侖在霧月政變后任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雖然名義上是三人執政,實際上拿破侖進行了長期的軍事專政。拿破侖積極鼓勵工商業發展,1800年他創辦了法蘭西銀行。他還立法確保農民對小塊土地的所有權。他藐視教皇代表的神權,1802年他與羅馬教皇庇護七世簽訂了《政教協議》,確保宗教和平。拿破侖竭力加強中央官僚集權,建立以自己為主席的參政院,他取消了地方自治選舉制度,郡守、、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國民議會機關的權力被削弱,立法院、保民院和元老院都無權決定國家立法,形同虛設。但是這些政策,雖然也可以表現拿破侖的野心,但是熱愛自由的法國人卻接受了,因為大革命后所謂的“自由”“民主”不僅沒有給他們安定,反而把法國弄得四分五裂,他們甚至在1804年投票決定拿破侖稱帝都以絕大多數票通過了這一決議。拿破侖加強了報刊審查制度,對雅各賓派的激進要求,保王黨分子的叛亂活動和工人的風潮一律加以鎮壓,然而拿破侖稱帝后,他逐漸傾向于向封建勢力妥協,他分封了新貴族,變相恢復了世襲制,他允許逃亡貴族回國,并發還未出售的田產,他的軍隊發動了一次次的侵略戰爭,歐洲大陸在1812年時除了俄羅斯,英國外,大多數國家要么是法國的附庸國、要么是被迫向他割地與他結盟的國家。
然而拿破侖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杰作,是《拿破侖法典》。這部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民事法典,分3篇,35章,2281條,法典在1804年推出,它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殘余勢力,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大多數條款拿破侖親自參與了討論,這部法律的原名是《法蘭西共和國民法典》,它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在拿破侖的軍隊占領的國土曾強迫實施,因此《拿破侖法典》在歷史上流傳甚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法律幾乎都借鑒了這部法典,當拿破侖戰敗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時曾說:“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四十多次勝仗,滑鐵盧一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拿破侖是個當之無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果實,擊敗了外來侵略者,埋葬了舊的專制政權,然而他同時鎮壓了繼續前進的資產階級革命,武裝入侵歐洲諸國,建立了新的專制政權,是歷史上最值得爭議的人之一。
據說拿破侖時代為鞏固法蘭西共和國革命時期的成果和確保法蘭西共和國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時機。因此在1815年法國君主制度最終復辟時,這些變化已經如此深入人心,恢復舊制度的社會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變化是發生在拿破侖之前,1799年拿破侖開始執政時要回到原來狀態看來就已經為時過晚了。盡管拿破侖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還是為在全歐洲傳播法國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拿破侖對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有巨大的間接影響。他對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實力,使它在幾年的時間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這個實際上的自治時期,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開始了。
拿破侖做了一筆交易,這件事看來和他的主要意圖無關,然而卻成為他一生中產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響的一件事之一。那就是1803年拿破侖向美國出售了一片遼闊的土地。他認識到要保衛法蘭西共和國在北美占據的土地不受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掠奪,想必是非常困難,此外他資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約也許是整個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土地轉讓,使美國成為一個接近占有一個洲的面積的國家。如果沒有路易斯安那契約,就很難預料美國將會是個什么樣子,肯定會與今日的美國迥然不同。的確,沒有路易斯安那契約美國能否成為一個大列強國都很難說。
拿破侖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從土倫戰役到滑鐵盧戰役的23年間指揮了無數次戰役,而且大多數都是勝仗。雖然他的戰爭有侵略性的一面,激起被侵略國人民的反抗,但是也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侖。在拿破侖戰敗后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同時,拿破侖為人頗為好學,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他對數學很有興趣,在數學方面他證明了“拿破侖三角形”。
除此之外,拿破侖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并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侖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后,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侖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后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侖墓前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