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歷史戰爭
蘇聯是我們曾經的榜樣,曾經的向往,從讓人激情澎湃的十月革命到可歌可泣的衛國戰爭,社會主義蘇聯向我們展示著她的偉大與堅強。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蘇聯衛國戰爭列寧格勒保衛戰爆發
列寧格勒是偉大的十月革命的搖籃,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鐵路、河運樞紐,也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羅沙”計劃時,一再強調要攻占“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發祥地”--列寧格勒,并狂妄地叫囂一定要把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抹掉"。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根據“巴巴羅沙”侵蘇計劃,分南中北三路在蘇聯西部國境線上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第18、1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群共23個師,以及芬蘭東南集團軍和卡累利阿集團軍共15個師3個旅,由德軍第5航空隊及芬蘭空軍共1600多架飛機進行支援,企圖從南面和北面向列寧格勒進攻,迅速殲滅列寧格勒方向的蘇軍,攻占列寧格勒。9月8日包圍列寧格勒,11月8日占領齊赫文市,通往拉多加湖的最后一條鐵路干線也被切斷。“寧死不屈,列寧的城市永遠是我們的!”這是列寧格勒人民面對氣勢洶洶的法西斯侵略者的有力回答。
在德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列寧格勒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紛紛行動起來,拿起武器,投入到保衛列寧格勒的英勇戰斗中去。由于列寧格勒軍民的殊死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巨大的代價。德軍萊布元帥已感到計窮力竭,向希特勒告急說:“集團軍群所剩的兵力已無法向列寧格勒繼續進攻了”。德軍雖未奪取列寧格勒,但集中大量兵力建立了縱深梯次防御封鎖工事,將列寧格勒團團圍住。德軍妄圖用不停的空襲、炮擊以及饑餓置列寧格勒居民于死地。德軍僅在9-11月在列寧格勒就投下約7萬枚炸彈和燃燒彈,并進行了27次猛烈炮擊。
列寧格勒軍民在封鎖中度過了嚴冬,忍受著一切艱難困苦,接受了最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在被封鎖的頭一個冬天,死于槍炮和饑餓之下的就達60多萬人。但列寧格勒人民經受住了考驗,在保衛戰中成為蘇聯人民不屈不撓戰勝敵人的榜樣。
為了突破敵人的封鎖,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于1943年1月在波羅的海紅旗艦隊和拉多加區艦隊的積極配合下轉入反攻,突破了德軍防線,沿拉多加湖南岸建立了8-11公里寬的走廊,修筑鐵路和公路,把糧食、武器、彈藥運進列寧格勒,使嚴峻的形勢得到了緩解。1944年1月14日,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下開始了強大的反攻,突破了德軍筑起的“北方長城”。經過一個半月的激烈戰斗,蘇軍向西推進了220-280公里,幾乎肅清了列寧格勒全境和加里寧大部分地區的敵人。德軍有3個師被全殲,23個師被擊潰。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的保衛戰勝利結束。
蘇聯與芬蘭戰爭爆發
1939年11月30日 (農歷十月二十),蘇聯與芬蘭戰爭爆發。
1939年10月,蘇聯以保障其西北邊境特別是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芬蘭政府將靠近列寧格勒的邊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將漢科港租給蘇聯30年作海軍基地。蘇聯則允諾以雷波拉地區2倍多的土地作為交換劃給芬蘭。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建議。此間雙方邊境沖突不斷。
1939年11月30日晨,蘇聯軍隊進攻芬蘭,但進展不順利。1940年2月,蘇軍集中優勢兵力突破芬蘭堅固的曼納林姆防線。并從維堡背后實施迂回包圍,芬蘭戰敗求和。
1940年3月12在芬蘭被迫在莫斯科與蘇聯簽訂《蘇芬和約》。依約,原屬芬蘭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芬蘭灣中的若干島嶼以及北方的薩拉、庫薩摩和雷巴契半島的一部分劃歸蘇聯,漢科港以30年為期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
拓展:蘇聯國內戰爭中的“中國軍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皇政府為彌補國內勞動力不足,通過中國的官僚買辦,從中國東北、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民中招募了幾十萬人到俄國做工。這些華工主要從事修路、開礦、砍伐森林等重體力活,甚至直接被送到一戰前線,給士兵們挖戰壕。十月革命后,蘇俄境內發生內戰,西方國家趁機進行武裝干涉,很多華工紛紛加入工人自衛隊和紅軍,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
伏爾加河畔的“中國紅鷹團”
1917年11月25日,蘇俄內戰爆發不久,在伏爾加上游卡瑪礦區,中國人任輔臣受布爾什維克組織派遣,組織了一支由華工組成的武裝,支持蘇俄政權。后根據列寧簽署的命令,這支部隊被編為紅軍第三軍第二十九步兵師第二百二十五團,任輔臣任團長,張清簫任第一營營長,桑來朝任第二營營長,潘白川任第三營營長。任輔臣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烏拉爾中國國際支隊的組織者。早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前,任輔臣就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成為一名布爾什維克。
騎白馬者為任輔臣
1918年春,隨著戰事白熱化,伏爾加河上游的紅軍第二師傷亡慘重,后勤保障也被切斷。師長別列烏向紅軍總部求援。蘇俄肅反委員會主席捷爾任斯基派對伏爾加河上游地理形勢比較熟悉的任輔臣率部前去支援。
任輔臣所率戰士多為原卡瑪礦區礦工,他們勤勞聰明,肯于吃苦,與當地各階層關系都比較融洽。利用這一有利條件,任輔臣派偵察員打入白匪軍內部,借運送油料補給的機會,破壞了敵人大部分渡船和坦克的部件。戰斗打響時,敵人原準備上膛的火炮拉不開栓,運兵船無法點火起航,頓時亂作一團,四散奔逃,伏爾加河保衛戰取得勝利。別列烏特意為任輔臣向紅軍總部請功。列寧在辦公室看到這份電報后,左手習慣地插在馬夾的腰部,高舉右手轉著圈子,慨嘆道:“任輔臣!我們蘇維埃軍隊中的一只紅鷹,一只直沖云天的紅鷹!”
根據列寧的指示,軍事委員會頒發嘉獎令,授予任輔臣的中國軍團為“紅鷹團”。捷爾任斯基趕赴古士崴城主持頒授軍旗儀式,這位目光犀利的蘇俄肅反委員會主席與任輔臣緊緊擁抱,反復念叨:“格力范、格力范!”(俄語:真正的朋友)。
1918年11月29日,高爾察克分子集中11個團再次向皮爾姆發起攻勢,主要進攻負責保衛維亞車站、古輔什斯克工廠和拉亞村地區的第二十九步兵師。中國團部署在下圖拉。進攻的哥薩克是全俄9支哥薩克軍中最彪悍的一支。雙方在通向維亞的一些要沖展開了激戰。由于力量太懸殊了,中國團被包圍,除少數人突圍外,絕大部分壯烈犧牲。任輔臣左臂負重份,最后一粒子彈打完后,在參謀部車廂通臺上被敵人用刀刺死。
紅鷹團戰敗的噩耗傳到紅軍總部,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扼腕長嘆。一向處變不驚的捷爾任斯基拿著電話筒呆呆地佇立在寫字臺前。
維亞附近的戰斗結束后,紅鷹團的幸存者被編入紅軍其它部隊,至此,該團不復存在。任輔臣的夫人張含光及3個孩子被接到莫斯科,受到列寧親切接見。后根據張含光要求,1921年,蘇俄政府派專車和衛兵送她和孩子回到中國。1988年,蘇中友協正式邀請任輔臣的兒子、兒媳任棟梁夫婦訪問蘇聯,他們作為最尊貴的客人在當年任輔臣戰斗過的地方進行了參觀訪問。
1989年,蘇聯政府授予任輔臣一枚紅旗勛章(蘇聯最高戰斗勛章)。
北高加索的中國赤衛隊
北高加索中國赤衛隊是當時捷列克蘇維埃共和國所依靠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在蘇聯國內戰爭時期享有盛名,被人們稱為是“列寧從莫斯科派來(高加索)的中國赤衛師”。
1918年春,中國工人赤衛支隊在弗拉基高加索城的一個廣場上正式成立。當時的北高加索領導人基洛夫登上幾張板凳拼成的臨時講臺,向赤衛隊員們講話。隨后,把一面紅旗授給了中國工人赤衛隊的支隊長、共產黨員包清山,還贈送給了包清山一支毛瑟槍和一只黑色的海泡石做的煙斗。包清山代表全體隊員莊嚴宣誓:“革命的俄國是我們的第二祖國,我們誓為它的忠實的戰士,誓為革命的士兵。”
赤衛支隊每個人領到一支步槍和一套軍裝。有的來俄時還留著粗大的辮子,現在也剪掉了。他們以弗拉基高加索城中心區的一所小學為營房,學習射擊和戰術原理,擔任守衛軍火庫、車站、銀行等崗哨勤務。每逢自己民族的節日,赤衛隊戰士們常常舉行晚會,大家在一起唱自己家鄉的歌曲,吹奏蘆笙或者跳腰鼓舞。
1918年7月,白匪軍占領了高加索多個重要戰略樞紐,形勢嚴峻起來。南俄臨時特命人民委員奧爾忠尼啟則受列寧派遣,前來組織和領導高加索的革命部隊。他指示用輕機槍武裝這支中國支隊,并把阿斯特拉罕和里海沿岸其他口岸來投軍的中國漁民編進這個支隊。隨后,在進攻比切拉霍夫叛軍過程中,中國支隊參加了戰斗。
據參加了此次戰斗的伊•伊•波尼亞夫斯基回憶:“為占領馬爾加河上的一座鐵路橋,中國支隊隊員李振東帶了幾個會游泳的支隊戰士背著機槍和手榴彈,游過冰冷刺骨的高加索山上流下來的河水,繞過敵人警戒線,摸到了敵人守橋部隊的后方,對敵人發動了突然襲擊。就在守橋敵人還沒弄清攻擊來自哪里的時候,河對岸的工人保衛隊趁機沖過來占領了鐵橋。”
1919年初,鄧尼金部下和英、土等國部隊再次侵犯北高加索。處于兵力和裝備雙重劣勢的紅軍為保存實力,向阿斯特拉罕撤退。中國支隊隨同撤退。對于這次撤退,時任蘇俄東方面軍司令員的奧爾德羅格印象深刻:“我們走了一個多月,零下30度的嚴冬,寒風刺骨,許多人把步槍都扔了。當我們抵達阿斯特拉罕時,發現中國支隊不僅沒有丟一支槍,反而撿起了別的部隊丟棄的武器。最后他們甚至找到了十幾挺重機槍!為此他們也留下了一些東西:350座草原上的新墳!他們是我見過最好的士兵……”
到達目的地后,地區負責人基洛夫指示把分散在前線各個師、團中的中國戰士集中成立一個中國營,編入292節爾賓特狙擊團。這個營大約有500人,楊雄任營長,共產黨員蔡湘任政委。這年夏天,中國營隨同狙擊團開赴伏爾加河和頓河沿岸地區作戰。1920年初,他們配合其他紅軍部隊在諾沃切爾卡斯克和羅斯托夫近郊擊潰了鄧尼金的部隊,解放了北高加索。
西伯利亞的“老頭隊”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遠東地區出現權力真空。1917年11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以保護僑民為借口,組成兩個臨時混成旅,出兵西伯利亞。一支駐哈爾濱,歸關東軍指揮;一支駐海參崴,由在伯力和其他戰略要地的反蘇俄白匪軍策應。西伯利亞的中國伐木工、碼頭工在當地蘇維埃的領導下,組成游擊隊,抗擊日軍和白匪軍。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中國的“老頭隊”。
“老頭隊”最初只有100多人,其中中國人有七八十個,隊長是俄國人安多姆,中國人陳柏川任副隊長。其隊名由來是安多姆的嘴唇上留著一撮小胡子,看起來像個老頭。游擊隊的條件很艱苦,出沒在深山密林,走到哪打到哪,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有時甚至幾天都找不到吃的。不過,到1919年秋末,“老頭隊”還是發展到了500多人,中國人占到了一半。大家用的是日本造的槍械,穿的是從日本人手里繳獲的黃皮夾克、大皮鞋。年底,“老頭隊”打了一個漂亮仗:全殲了尼基萊村的一個日本大隊。
進攻發起前,他們采取疲勞戰術,從夜里12點開始,以排為單位,每隔10分鐘放一槍,每次只打5發子彈,50分鐘后,再換上另一排人再打。這樣持續了3個鐘頭,最后敵人回應的槍聲逐漸稀疏。游擊隊員趁機發起沖鋒,高喊“烏拉”沖過小河,突入敵人陣地,全殲了日軍200多人。參加了此次戰斗的陳柏川回憶說:“鬼子們大槍掛到脖子上,舉著雙手,從房子里、地堡里爬出來,嘴里還咿呀咿呀的直叫喚。”
到了1920年,隨著形勢好轉,“老頭隊”正式解散。安多姆帶著隊中的蘇聯戰士繼續向赤塔方向追擊敵人。陳柏川帶著余下的中國戰士隨紅軍進入布拉戈維申斯克城,被正式編為紅軍,成立一個特別連,直屬特別第一團。至此,這些打了幾年游擊戰的人們,終于脫下破爛的雜色服裝,換上嶄新的紅軍服。完成整編后,這些中國戰士繼續隨大部隊追擊敵人,直到把匪軍和外國干涉軍趕出蘇聯境內。
列寧衛隊中的中國衛士
1919年初,由于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70多名中國人被調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彼得格勒的斯莫爾尼宮,擔任列寧的衛隊。
沈陽人李富清當時擔任衛隊的小組長。他們站崗每次4人,地點就在列寧的辦公室外面臺階下。列寧進出時,有時會停下來打招呼。有意思的是,當時的中國戰士文化基礎差,加上語言隔閡,所以他們并不知道自己保衛的是什么人,只是覺得列寧非常親切和藹。據李富清回憶,有一次,列寧從辦公室走出來換換空氣,和他們幾個中國戰士拉起家常。列寧問他們吃的怎么樣,住的習不習慣等,不知怎么的就問起了中國話怎么說。于是這幾個人就告訴列寧“你好、吃飯、喝茶”等中文的發音。列寧一邊學著說,一邊從口袋里拿出筆和本子,迅速記下來。從這以后,列寧見到中國戰士就用中文“你好”打招呼。
列寧對衛隊中的中國人非常關心。一次,衛隊給每個警衛戰士發一雙馬靴。但李富清的馬靴太大,去找管理員換,管理員不同意。于是,他和其他幾個發了同樣不合腳馬靴的中國衛士商議,一起去找列寧。列寧給他們寫了張紙條,并告訴他們,如果有事情還可以來找他。李富清他們拿著列寧的紙條去找管理員,管理員才同意帶著他們來到庫房,讓他們自己挑。
到了1919年10月份,鄧尼金的白軍占領了烏克蘭,直接向莫斯科進逼。蘇維埃政權處在非常危險的時刻。列寧發出了“大家都去和鄧尼金斗爭”的口號。他的衛隊也被調往南方,李富清等人隨衛隊開赴前線。臨行前,列寧還召集衛隊全體人員講話,勉勵戰士們要英勇戰斗,保衛蘇維埃共和國,把白匪軍徹底消滅干凈。
李富清被分配在騎兵一軍六師三十三團擔任偵察班副班長。他在戰斗中屢立戰功,1922年春被送往騎兵六師文化學校念書,并加入了共青團。次年五一后,又被調往莫斯科軍事學校學習。列寧逝世時,李富清作為莫斯科軍事學校的學生代表,去給列寧守靈,見到列寧的遺體。
用鮮血贏得尊嚴
據蘇聯學者統計,1919年在蘇俄紅軍、游擊隊及契卡(全俄肅清反革命和怠工行為非員會)中服務的華人達4萬人;而以后在所有紅軍部隊中,由中國人組建的部隊不少于3個團、5個營及7個獨立連,人數大約有5萬多人。而據北洋政府的檔案資料,十月革命期間,大約有3萬華工參加了紅軍。另據《申報》估計:“約計華僑曾入紅軍者5萬余人,軍官亦不下千人”。
這些過去被沙俄貴族和地方稱為“杰姆耐·留其”(俄語意為愚昧無知的人),在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戰斗中,展示出來的英勇、正直、忠誠,給他們的戰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們得到了蘇俄各級政府和黨組織的無限信任。他們不但在一般紅軍部隊中受到信任,而且被收進契卡和公共安全部門,參加反特和肅反工作。
蘇俄內戰結束后,參戰的華工有的回到了中國,有的留了下來,加入了蘇聯國籍,參加蘇聯地方經濟建設。留在蘇聯的中國人在許多方面都受到了特別照顧。在蘇聯發行的紙幣上甚至印著“全方貧工之聯合”(即“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的譯文)幾個中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