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軍事情況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13世紀末至14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世紀的軍事情況,希望對你有用!
中世紀的介紹
時間范疇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對世界中古史的起訖年代的認識也不同。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注:這里的"封建社會",不是我們通常與"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相提并論的"封建社會",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會。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為典型。但華夏背景下的這種"封建社會"與歐洲的封建社會并不相同)
黑暗時期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圣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于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后一個階段,即《圣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游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發生的事件,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并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__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于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歷史變遷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觀念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后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匯。
中世紀的軍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士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并,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穩固的統一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__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黑暗時代的早期軍隊,是一群沒有組織的徒步士兵。當重騎兵興起后,最好的軍隊就是一群沒有組織的騎士。徒步士兵會對沿途的農田造成破壞,在攻城戰時則會造成更大的打擊。當兩軍對峙時,重騎兵往往會被布置在軍隊前列、輕騎兵在兩翼,步兵與弓兵在后(中世紀大陣)。在戰斗開始后重騎兵會率先對敵軍陣型發起沖鋒。重騎兵沖鋒的威力是巨大的,數次成功的沖鋒便可以徹底撕裂敵軍陣型。不過,在混戰的時候,騎士們會試圖與他們的敵人作一對一的交戰,而徒步士兵又會夾在敵我雙方的騎士之間。這種戰法其實非常危險,因為中古時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征召的農民,并未受過作戰訓練。弓兵在攻城戰上十分適用,但在戰場上也一樣冒著被消滅的危險。
到了14世紀后期,指揮官加強了騎士的紀律,使他們的軍隊更能發揮團隊的合作。但是在英國的軍隊里,盡管長弓兵在很多的戰場上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可是騎士并未給予這些射手太多的重視。紀律也讓越來越多的騎士為報酬作戰,罕有為忠誠和光榮作戰者。在意大利的雇傭兵以長期作戰但少有損傷而聞名。在這個時期,各階級的士兵都是軍隊的資產,不會被輕易遺棄。這使得過去追求光榮的封建軍隊,逐步成為只關心他們會收取多少報酬的專業軍隊。
騎兵會被特別地劃分為三支隊伍或三個部分,然后一隊接一隊銜命作戰。第一波的攻擊會突破或沖散敵軍,接著第二或第三波的攻擊就能加以制服。敵軍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殺戮或俘虜。
事實上,騎士如果采取個人行動,對任何指揮官的計劃都是很大的傷害。騎士最關心的是忠誠、光榮和騎乘在一流隊伍的第一行列位置。為爭取個人光榮,在戰場上獲得全面的勝利反而淪為其次。在戰場上開始作戰之后,不用多久騎士就會攻擊他們所看到的敵人,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整體作戰計劃。
指揮官在必要時把麾下騎士自馬上卸下,是控制他們的最佳手段。這是小型軍隊普遍采用的方式,因為這些騎士很少會期望在作戰中表現。卸陣下來的騎士可以適時加強戰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軍隊的士氣。這些騎士和其余徒步士兵,會被用在減緩敵騎沖鋒的標樁、或其他戰地工事的后方作戰。
1346年的克里斯戰役,是騎士不遵守紀律行為的一個例子。當時法國的軍隊在數量上超過英國的軍隊(四萬對一萬),并且擁有非常多的騎士。英國人把長弓兵分成三個隊伍,在標樁的防護下投入戰場。在這三個隊伍之間的,是兩隊卸下馬的騎士,而第三隊卸下馬的騎士則被保留作預備軍。法國國王亦將麾下騎士組編為三個部分,并且指派熱那諾斯的雇傭弓兵去射擊英國的騎士,但因弓弩被弄濕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國騎士又忽視法王在組織上的努力,在開戰不久后,一見敵軍就立刻狂怒不已,張口一遍又一遍地喊著:"殺啊!殺啊!"由于法國國王忍受不了熱那諾斯人一再箭上失準,便命令騎士前進,并擊倒在他們前面的熱那諾斯弩兵。這場戰斗持續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國的騎士和長弓兵(他們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敗了那些騎著馬匹但作戰時毫無紀律、亂成一團的法國騎士。
到了中古時代末期,重騎兵在戰場上的價值不如以往,幾與投射部隊和徒步軍隊無異。在這個時期,人們已經了解何以審慎部署的攻擊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訓練步兵的重要。作戰的規則改變了,標樁、馬匹陷阱和壕溝都常常被軍隊用作防護工具,以抵抗騎兵的攻擊。如果騎兵對大批各個等級的長槍兵和弓兵(或槍炮手)作出攻擊的話,只會產生一大堆受創的馬匹和騎兵。騎士會被迫徒步作戰,或等待適當的攻擊時機。只有敵軍在移動、混亂、或從臨時的戰地防御工事中走出來的情況下,毀滅性的攻擊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