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歷史簡介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續約70余年的一種經濟體制。它形成的標志為蘇聯1936年憲法的通過。下面是斯大林模式的歷史介紹。
基本簡介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由于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后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斯大林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并使其成為蘇聯乃至于其他一些蘇式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托洛茨基關于“超工業化”的思想,在列寧逝世后的黨內斗爭中,這成為了托洛茨基“意圖損害農民利益”的罪證。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統治者之后,很快結束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擊敗了堅持新經濟政策的布哈林,實行工業計劃,在事實上采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 ≡诮洕ㄔO中,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結果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
斯大林模式影響
1(積極影響)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后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于當時蘇聯極為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后盾。于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制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后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來代替資本關系,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并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系發達并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運。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斯大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
在空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掩蓋著經濟效率極低的現實,這表現在: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第五,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所以這種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并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歷史評價
它使蘇聯進入工業化國家行列,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但高度集權模式阻礙蘇聯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經濟持續發展,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誤區。
斯大林模式的特點:
①經濟方面的特點:是一個似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計劃管理體制,它限制了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否定了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于指令性計劃之下,并片面發展重工業,過多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實行高積累。
?、谡畏矫娴奶攸c:權力高度集中于黨中央的最高領導機構,黨政不分,共產黨管理一切,直接發布命令;管理一切國家事務,民主法制不健全,領導的終身制,基本不受群眾的監督,最后形成個人權力的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原因
?、偕鐣洕Y構:小生產經濟曾一度占優勢,經濟相對落后。
②思想文化因素:缺乏民主傳統,封建專制思想殘余濃厚;農民的小農意識是其溫床。
③過渡時期的諸多客觀因素:
A、階級斗爭激烈;
B、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對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需要;
C、帝國主義包圍下的險惡環境及戰爭的危機感;
D、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等。
?、芩勾罅謧€人方面的因素:對黨內斗爭的錯誤處理方法;理論認識上的失誤;思想方法上的絕對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