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藏書票的歷史
藏書票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它們是一種小小的標志,以藝術的方式,標明藏書是屬于誰的,也是書籍的美化裝飾,屬于小版畫或微型版畫,被人們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書上蝴蝶”“微型藝術”。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歐洲藏書票的歷史。
藏書票起源于德國
藏書票起源于15世紀中期的德國,比郵票早300年左右。最早的藏書票是德國勃蘭登堡家族使用的“天使”藏書票,又有人說是LGLER(刺猬)藏書票,其實它們都是同一時期的作品。[1]Lgler藏書票由一款畫有刺猬銜著野花腳踩落葉的木刻畫構成。
藏書票初期是作為藏書標記使用的,內容大都是貴族家族徽志圖案。后來,藏書票傳到法國、英國以至整個歐洲,19世紀初又衍傳到美洲和亞洲,內容和題材有了新變化。這時不少著名的畫家如馬狄斯、高更等亦參與創作藏書票,福樓拜、雨果等作家也來使用藏書票,使藏書票的功能由單純藏書標記的實用性開始向藝術審美層面發展,藏書票變得更精美。
成立國際藏書票聯盟
18世紀前后,歐、亞、美許多國家相繼成立了藏書票協會或俱樂部,書票交流和收藏成為時尚,1953年收藏家國際性會議首次召開。之后隔一兩年會議就要召開一次,同時舉辦展覽,使藏書票在國際范圍內有了廣泛交流的機會。后來又有人提議成立正式的國際性組織,于是在1966年7月28日“國際藏書票聯盟”誕生。現成員國已擴展到41個,會員上萬。
20世紀初傳入中國
臺灣藏書家吳興文在1913年《圖解法文百科辭典》中發現一枚“關祖章藏書”書票,畫面為一頭戴方巾的文人,在一大堆書中秉燭夜讀。票面設計精致工巧,充滿中國古典文化氣息。國家圖書館從館藏《京張路工攝影》集(約1910年初出版)一書封里頁,也發現一枚同樣的書票,后者證明“關祖章藏書”書票制作時間最遲在1910年。廣西人關祖章,留學美國歸來,曾在當時的交通部任職,他受西方文化影響,喜歡藏書票,可能是最早使用和制作藏書票的中國人。
一些傳教士、西方學者和外交官也隨書籍將藏書票帶到了中國(上海圖書館就有收藏證明)。
20世紀30年代開始推廣
1933年前后,著名作家葉靈鳳、詩人郁達夫等人開始注意和推介藏書票,“鳳凰”藏書票就是葉靈鳳手筆。
1934年,李樺創辦“現代版畫研究會”,在其會刊《現代版畫》第九期專出了藏書票特輯,這是中國第一個手工拓印本藏書票集。魯迅先生曾托日本友人從日本購買過藏書票,許廣平就在使用。
成立中國藏書票藝委會
30年代之后,藏書票沒有太大的發展。一直到80年代初,文化復蘇,藏書票再次興起。美術界一些藏書票作家和理論家們認為我國也應該有一個藏書票組織,于是由中國美院版畫系負責人梁棟先生首先發出倡議,中國第一個藏書票研究會(現稱為“中國藏書票藝委會”)于1984年3月16日在北京成立了,李樺為顧問,梁棟為會長。1986年中國舉辦了首次藏書票展覽,展出作品千余枚,在全國反響甚大。
之后,各地藏書票組織也相繼成立,辦展、交流、出刊,把中國藏書票創作和收藏活動搞得熱鬧起來。中國藏書票同時介入國際交流,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國際書票聯盟”。
馬未都擬在國內建立專館
2013年3月,大收藏家馬未都表示在國外搜集了一批數量可觀的藏書票,準備在國內各地建立專館。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消息將有望促使藏書票這一顆珍珠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