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史故事 秦朝歷史故事精選
秦朝是由戰國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學習啦小編今天為你整理了秦朝歷史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秦朝歷史故事篇一
出土的幾千個兵馬俑都十分獨特:他們有不同的面部表情,所持兵器各異,連兵器上的細節都各不相同。長時間以來,人們都以為兵馬俑都是用一塊塊陶土批量生產出來的,況且,以陶土為材料,批量生產也很容易:一組工匠做睫毛,一組做頭套,另一組負責組裝。
即使像這樣生產,這也夠令人震撼了。但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是以真人為藍本的。取得這一突破的是倫敦大學學院,學者發現:耳朵和指紋一樣,因人而異,所以他們開始關注兵馬俑耳朵的輪廓。
每個兵馬俑耳朵的輪廓都不一樣!這一結論令人震驚。似乎完成一個軍隊陶像的生產流水線還不夠令人驚嘆,而以活生生的秦始皇時代的士兵為藍本的兵馬俑才算奇跡。目前,科學家只對比了一小部分兵馬俑的耳部輪廓,但給足了科學家繼續研究的信心,如果接下來看到的輪廓還不一樣,那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軍隊的所有特點,這個軍隊曾在2000年前呼吸過,生活過,戰斗過。
1974年的某天,陜西省臨潼縣的幾個農民正在打井,卻無意中邂逅了考古史上最令人驚嘆的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數千個風格迥異的兵馬俑屹立千年,守護著中國第一位封建帝王的陵寢,規模之宏大,蔚為壯觀。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宇內,修建皇陵,極盡奢華。他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部傳奇,令人心馳神往。
秦朝歷史故事篇二
除了宏偉的秦始皇陵,秦始皇最出名的要數焚書坑儒了,他曾下令活埋460名儒家學者。1958年,連毛澤東都提到了這一著名事件,他說:“人們常因焚書坑儒批評秦始皇,將該事件列入其罪狀之中,我卻覺得,他殺得還不夠多”。據稱,秦始皇曾規定:所有先秦書籍都必須上交銷毀,這常被渲染為官方扼殺先秦歷史文化作品的大規模審查。其實,這么說有點過了,但的確有證據說明秦始皇曾下令焚燒書籍,以防學者針砭時弊。
然而,直至幾百年后,焚書坑儒才被記入歷史,記錄者卻是儒家學者們,他們可以肆意抨擊這個以法學為尊的朝代。正因為這個原因,史學家們哪怕沒辦法完全推翻這一史實,也始終對此持懷疑態度。
秦朝歷史故事篇三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起義軍揭竿而起。當時,遵守規則的人確實會獲得一些好處,比如說他們會因為辛勤的工作而獲得獎賞、有經驗的人甚至會被授予官職,可是,這樣的制度設計也是極為殘忍的。因為人們會因為沒有完成工作而受到嚴厲的處罰,而此時,客觀因素是不會被統治者考慮的。
錯過了規定的期限的行為會被認為不守信,在秦律中,這是要被處死的行為。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一年),九百名民夫被押解到淮河流域(現在的北京)去駐守。天遇大雨,道路不通,眾人被困。隨后,他們意識到他們已經不可能按時到達目的地。發現自己必死無疑,于是這些民夫殺害了看守他們的軍官,然后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陳勝和吳廣兩個人成為這次起義的首領,他們帶領農民起義軍隊伍去反抗強大的秦朝軍隊。很自然地,起義軍被秦軍打得土崩瓦解,最終都被秦軍殺害。然而,其他的起義軍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這場短暫的起義開啟了秦王朝覆滅的進程。
秦朝歷史故事篇四
延續至今的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也有人認為這個時間可能還要早一些)。相傳,這個節日的出現為了紀念中國的詩人和哲學家屈原。屈原是楚國變法派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然而,魯莽的個性最終使他被放逐,不過,這無法停止這位浪漫主義者創作的步伐。最終,他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富影響力的詩人之一。據說,在秦王攻下楚國后,絕望的屈原選擇了在汨羅江投江自盡。
傳說中,得知他們深愛的詩人的死訊后,人們紛紛趕到江邊尋找他的尸體,賽龍舟也成為了每年人們祭奠屈原之死的儀式。
除了賽龍舟,在端午節當然少不了要吃粽子。粽子,也是一種與屈原之死有關的食物。當時的人認為,人死后,只有保持尸身的完整才能夠進入輪回。據說,在江中尋找屈原的尸體同時,人們把粽子丟入河中,這樣,江中的生物在吃飽粽子以后,就不破壞屈原的尸體。
看過秦朝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歷史傳奇故事大全精選
2.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
3.中外歷史故事精選
4.中國歷史上勵志故事大全
5.中國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