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的結果及影響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后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焚書坑儒的結果及影響,希望對你有用!
焚書坑儒圖片
焚書坑儒的記載
焚書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民間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及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坑儒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后,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后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遷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并全部活埋。
焚書坑儒的起因
1.是秦朝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圣賢的言論批評時政。
只是對于坑儒,史學家們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
(1)第一是歷史上并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屬后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
(2)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秦始皇焚《詩》、《書》,醫、卜之類的文籍,不在焚燒之列。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且司馬遷與漢武帝年齡相仿,按最遲計算(漢武帝崩于公元前87年),司馬遷距離焚書坑儒發生的時間,最遠不過120多年。120年的時間跨度,是什么概念?就相當於今天的2012年到1896年(清光緒年間)的跨度。司馬遷從十多歲起,就開始遍游中國,二十三歲的時候,其父司馬談去世,司馬遷就已經接任其父的職務,擔任漢太史令了。如果從司馬遷20歲開始算起(-147年),距離焚書坑儒(-212年)的時間跨度,不過65年而已。即相當於2011年往前推65年(相當於中華民國時期的1946年)。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時間跨度之內,以司馬遷的學識和所處高層的地位,焚書坑儒這樣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3.在關于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
所焚何書?為何而焚?
最主要的一本是《尚書》,因為尚書記載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而秦始皇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邁五帝",所以要用自己的治世觀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欲厚今乃焚古。
其次是《詩經》,因為詩經中多贊頌歷代君王,始皇不愿有六國遺黨頌六國先王。
但,最最重要的或是一本方士《道經》。這道經非現在的老子道德經。此經唯留十六字,十六字心傳。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古文尚書·大禹謨》)
《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稱:"《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由此推斷曾有一本道經,絕非僅有現存的十六字。)
所坑何人?為何而坑?
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因方士所言長生非始皇帝所能修成,長生也非是小小丹藥所能達到。(己心不凈,何以修行?何以長生?人人本有長生草,己心不凈,田園荒蕪,何以種得長生。海外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不過是人身三大丹田。外求何處求……)
方士接近始皇,非要煉藥尋丹,乃是要傳《道經》于天下。
始皇惱羞成怒,認為方士們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經,后坑方士。
焚書坑儒的過程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在統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諸子為王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將諸子分封于占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認為這樣有利于鞏固秦的統治。但廷尉李斯則堅持反對態度。認為,春秋戰國諸侯之所以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惡果。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禍亂。
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意見,認為立封國 ,就是樹敵兵。于是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于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又發生了一場師古 還是師今 的爭論。焚書之舉正是由此引發的。在宴會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針對周青臣的腴詞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他說: 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秦始皇聽后不動聲色,把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丞相李斯明確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觀點。他反駁說:三代之爭,何可法也.儒生 不師今而學古, 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 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統一可能遭到破壞。為了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權的絕對權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毀古書的三條建議:
(1)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處以鯨刑并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愿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秦始皇批準了李斯的建議。在宴會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國各地點燃了焚書之火。
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留下來的只有皇家圖書館內的一套藏書。
在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和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后,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后,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于權勢 等等。秦始皇聽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 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并親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陽。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焚書事件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鉆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并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隋朝的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而劉大魁作《焚書辨》,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一句,宣稱書是項羽焚燒的。但是漢朝無人就此指責項羽"焚書",盡管他是劉邦的敵人。
坑儒事件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余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
焚書坑儒的影響
開啟了封建時期"愚民統治""學院爭吵"的先河。
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下"挾書令",藏有儒家經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今文經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至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儒家思想言論這個禁區開始松動。從這時起,到文帝時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們因找不到書籍,就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本文和解釋記錄下來,這樣的經典就是所謂的"今文經",釋文謂之傳。文帝時,開始設置經學博士,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從此,今文經學得到廣泛的傳播。今文經來自老儒的記憶,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于是出現了一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些學術流派。宣帝時,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為十四博士。
古文經是用秦統一以前的篆書抄寫的經典。秦在焚書時,人們將這樣的經典和其它一些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繼發現了一些古書。武帝時,下令獻書。成帝時,設官負責收集古書,并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今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三十九篇,《書》多十六篇。《毛詩》和《左氏春秋》等則為今文經所不載。這些新發現的經典就叫做"古文 經"。劉歆對于古文經很贊賞,建議在太學立學官,但卻遭到今文經學博士們的激烈反對。劉歆批評這些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可是由于執政大臣也反對,劉歆的建議未被采納。
平帝時,王莽專權,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制",就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又被取消。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古文經中固然有些內容是經過兩漢學者竄改或增加者;但總的說來,古文經學家是按字的形、音、義解經,極力恢復經的本義,不作任意發揮。于是形成了系統的訓詁方法。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贊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了經今、古文斗爭。賈逵的學生許慎為了反對今文經學派根據隸書經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收古文(戰國文字)、籀(zhòu宙,西周、春秋文字)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為重文;每個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全書分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說不過十三萬三千多字,簡明扼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