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朝歷史
晚清,即清朝晚期(1840年-1911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晚清朝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一、晚清歷史簡介
晚清,即清朝晚期(1840年-1911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1856年-1860年)開啟中國近代,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
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于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
然而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擊,并使列強瓜分中國。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的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后,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雖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許多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近300年江山氣數殆盡,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結束了清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政局變動
(一)政局變動的背景
1.農民戰爭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
2.侵略戰爭威肋著清王朝的統治。
(二)衙門的設立——中央機構的變動
1.時間:1861年
2.主管大臣:奕?。
3.奕?主管事務:外交、通商、洋務事宜。
4.影響:
(1)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又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政府內政外交。
(2)推動了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3)清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變——中央掌權者的變動和對外國列強態度的變化
1.背景:
(1)《北京條約》簽定后,英法聯軍推出北京。
(2)侵略者要求朝廷還京,履行條約。
(3)奕?主張妥協和好,肅順、載垣等輔臣反對。
2.經過:
(1)1861年皇太后慈禧與奕?勾結發動政變,處置八大臣。
(2)同治帝載淳即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奕?為議政王。
3.影響:
(1)慈禧太后成為實際最高統治者,開始長達47年的統治。
(2)1862年清政府決定向英法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四)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地方掌權者的變化
1.原因:
(1)滿族官僚、貴族、八旗軍隊墮落。
(2)湘軍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漢族官僚得到外國列強的支持。
(3)慈禧太后為鞏固自身統治倚重漢族官僚。
2.表現
(1)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2)勢力擴大:掌握武裝,形成獨立軍事體系;掌握地方實權,在清政府中舉足輕重。
3.影響
漢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中興名臣”之一。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陜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后,先后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經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說的。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后,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后,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 ) ,組成中法混合軍 ,稱常捷軍 ,并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后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論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滅于廣東嘉應州(今梅州)。鎮壓太平天國后,倡議減兵并餉,回民軍,鎮壓了陜甘回民起義。破陜甘之亂軍后,力主遠征新疆。為表示自己討平新疆叛亂的決心,左公于軍中攜棺而行。歷時數年終平定新疆全境,無左公則無新疆。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洋務運動時創造了中國“四十六個第一”。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等。
四、晚清歷史的問題
清王朝是我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關于它的沒落不是一個兩個人能控制的。有人指責是慈禧太后把滿清王朝給斷送的,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她的頭上。作為一個女人,她成為了中國的最高統治者,這不得不使人反思:在一個男權社會里,讓一個女人掌權,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男人沒有了能力。
那么。我們在看這段歷史或研究這段歷史時,我們應該客觀的去看待,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歷史的車輪是向前的,整個封建王朝的機構都腐朽腐化了,這也就預示著清王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看了晚清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