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的簡介
清朝歷史(1616年—1911年)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為止。共296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朝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清朝歷史介紹
清朝歷史,若從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稱汗并建立后金開始,到1912年宣統帝退位結束,則歷經十二帝,有296年的歷史;若從皇太極1636年稱帝并建立大清開始,有276年的歷史,相當于明朝;若從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全國開始,有268年的歷史。
明朝末期,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在東北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162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從此大清成為與大明并立的政權,并將入關作為戰略目標。
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定都北京,從此清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并迅速統一了中國。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亂"。 1683年收復了被鄭氏盤踞已久的臺灣。后來打敗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此確立了中國與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國版圖。然后三征噶爾丹并且創立了多倫會盟鞏固了蒙古的穩定,使蒙古成為中國北方的長城。并且協助西藏的__七世入藏,加強了對藏區的管理。經濟方面,鼓勵開荒,減少農民賦稅,實行“永不加賦”,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雍正帝在位時期,平定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并設立了軍機處。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以管轄西藏事務。并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將喀爾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乾隆帝時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1771年蒙古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康雍乾時期,經濟迅速發展,國力強盛;并且滿蒙、滿回聯系得到加強,穩固了清朝統治。大清帝國達到了全盛時期,也是封建經濟的全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
1796年,嘉慶帝即位,他執政的二十五年間,統治上較無作為,并爆發了大規模的白蓮教、天理教起義,清朝出現了統治危機。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國向清朝大量輸出鴉片,使清朝的白銀大量外流,清朝社會各階層深受鴉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決心禁煙,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主持禁煙。6月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煙,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虎門銷煙之后,1840年英國對清朝宣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至1841年清朝戰敗求和,1842年與英國簽定了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的近代歷史。
1851年,咸豐帝即位,同年在廣西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英法聯軍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國、俄國的幫助下對清朝宣戰,即"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咸豐帝倉皇逃往熱河。英法聯軍攻占并焚毀了圓明園。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奕?的幫助下"垂簾聽政"。洋務派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認識清朝的新變局,主張“自強、求富”,興起了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亂。左宗棠收復了新疆。1894年清朝與日本爆發了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
由于甲午一戰清朝戰敗的震撼,1898年光緒帝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的主張,宣布進行變法維新。但這次變法只持續一百零三天,后世稱之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清朝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奧組成的八國聯軍進軍清朝,史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攻占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亡西安。1901年,清朝戰敗簽定了《辛丑條約》。
清朝統治日益腐敗,致使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各地組織反清團體,主張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孫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1905年,孫團結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八個省宣布獨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統帝被迫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清朝歷史后金時期
統一女真
建州起源
女真族一直居住在滿洲(即今中國東北),后分為三部,其中一部最為強大,該部明代時稱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邊境的長白山一帶。明太祖時,明為包抄和壓抑北元殘余勢力,于是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明政府先后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其首領大多為女真部族的領袖。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于興京,并并入建州衛。
太祖反明
女真族南移后,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1570年代,建州右衛王杲沿邊作亂,被擊斬后,兒子阿臺繼續和明軍對抗。遼東總兵李成梁又發動攻擊,向導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混戰中死亡。這場戰爭使“建州三衛”瓦解,部落零散,各自為政。而此時正是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
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被明政府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間建立,成為后金的一種社會和軍事組織形式。至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時,已對內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
此后,努爾哈赤的內外聯系更為頻繁。內外發布政令、布告,記錄各項公務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漢文來完成。女真人雖有自己的語言,但此時并沒有自己的文字,故給日常交流帶來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難于溝通。因此,努爾哈赤決心創制自己的文字——滿文來書寫滿語。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爾哈赤下令額爾德尼和伊爾根覺羅·噶蓋借用蒙古文字編制滿文。
建立后金
后金建立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稱汗,國號“金”或“大金”,改元天命。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
天命四年(1619年),后金與明朝的第一場關鍵戰役薩爾滸戰役爆發。明神宗任命楊鎬率領四路明軍合擊后金軍,準備直搗后金大本營赫圖阿拉。四路軍的主帥分別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然而,明軍情報卻泄露給后金軍,使后金軍早有準備。結果努爾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法,以少勝多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使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此后后金采取主動出擊的方針,而明朝相對于后金處于被動局面。
遷都沈陽
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重兵圍攻沈陽。沈陽城很堅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難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變以及后金軍不斷加強兵力,后金終攻克沈陽城。同年,后金還成功攻取遼陽,并下令遷都遼陽。
天命十年(1625年),后金又決定遷都沈陽,并改沈陽為盛京。
寧遠戰役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是為寧遠戰役。然而寧遠在明軍將領袁崇煥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煥采用紅衣大炮,將努爾哈赤打成重傷,不久去世。第八子皇太極在一場權力斗爭獲勝后繼位。
由于東邊的李氏朝鮮親明,而且明朝作戰時常有朝鮮兵參戰,皇太極遂以此為借口下令攻打朝鮮,使得后者降伏。這場戰爭在朝鮮歷史上被稱為“丁卯虜亂”。此時山海關外,明政府只剩下錦州、寧遠、松山三個據地,其他已成為后金汗國的領土。皇太極隨后通過反間計,使得崇禎帝中計,將袁崇煥以“通虜謀叛”等罪名處死。從此后金基本控制了關外。不過,由于朝鮮王朝之后仍然奉行親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