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爾喀之役結果是什么
廓爾喀之役,是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中國西藏的戰爭。平定廓爾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此戰之后,廓爾喀遣使赴北京朝覲,成為中國的屬國。此后五十年間,西藏地方及周邊邦國相安無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廓爾喀之役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廓爾喀之役圖片
廓爾喀之役簡介
廓爾喀之役,是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中國西藏的戰爭。廓爾喀是統治尼泊爾的部族,受西藏喇嘛沙瑪爾巴唆使,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吉隆縣南部)等地。清廷隨即調兵進剿。次年(1789年),駐藏大臣、噶倫等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并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西藏僧俗官員不與。次年(1791年)夏,廓爾喀以藏官爽約,再次入侵后藏。乾隆帝派兩廣總督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入藏增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收復濟嚨,隨后攻入廓爾喀境內。六七月間,廓爾喀遣使求和,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準許廓爾喀歸降,啟程返回西藏。平定廓爾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此戰之后,廓爾喀遣使赴北京朝覲,成為中國的屬國。此后五十年間,西藏地方及周邊邦國相安無事。
廓爾喀之役歷史背景
廓爾喀與后藏交界,貿易關系密切。乾隆帝五十三年,藏廓發生貿易糾紛,適逢六世班禪之弟沙瑪爾巴正與其兄仲巴呼圖克圖發生內爭,沙瑪爾巴請求廓爾喀兵相助。于是,廓爾喀兵以"西藏運往之食鹽摻土"等為借口,乘機進攻西藏。
廓爾喀之役戰役過程
開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素爾巴爾達布率廓爾喀兵3000人,先后占領西藏南部邊境之聶拉木、濟嚨宗(今西藏吉隆東南)、宗喀宗(今吉隆)等地,圍攻協噶爾宗(今西藏定日)。
七月,清軍反擊。命駐藏大臣雅滿泰率駐藏綠營兵及駐達木厄魯特蒙古兵,前往札什倫布(今西藏日喀則)慰問班禪,并與班禪之兄仲巴呼圖克圖部署沿邊防御;命駐藏大臣慶麟主持前藏地區之防御;命四川總督李世杰、四川提督成德,抽調滿、漢、藏兵4000余人,由成德統領,馳赴后藏,命尚在熱河之成都鄂輝速返成都,至西藏統兵。為保證作戰軍隊糧草,暫撥__、班禪庫存,并于藏內買糧。乾隆帝并遣御前侍衛巴忠為欽差大臣,赴藏主持用兵。時西藏駐有清軍500人,藏兵1600人,臺站兵1300人。慶麟在接到朝廷諭旨之前,便調藏內500人綠營兵及察木多、達木等兵700人,分路堵御廓爾喀侵略軍。四川總督李世杰亦于成都抽調滿兵500名,綠營兵1300人,屯練降"番"兵1200人,俱交提督成德、總兵穆克登阿率領,經由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巴塘、里塘(今四川理塘)、察木多,馳赴后藏。但是,當清軍日夜兼程,奔赴藏廓邊境之時,__喇嘛、仲巴呼圖克圖和噶布倫班第達、慶麟、雅滿泰等,已私下同廓爾喀議和,后得到巴忠、鄂輝、成德等贊同。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初,藏廓簽定協議,由西藏噶布倫每年向廓爾喀交納元寶300錠,作為聶拉木、濟嚨宗、宗喀宗三地的贖金,廓爾喀退兵。此事,巴忠、雅滿泰等隱瞞不上報。三月,鄂輝等率清軍"收復"失地。因廓爾喀兵先已陸續撤回,故未遇任何抵抗。六月,清廷調整西藏之防務,加強札什倫布等地防兵,于宗喀宗、聶拉木、濟嚨宗等要地修砌卡碉。并調整與廓爾喀貿易之政策。清軍此次出兵雖未交戰,已耗費軍餉百余萬兩白銀。巴忠以有功之臣離藏回京。
再戰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六月,廓爾喀人以大清國藏方未按約付足銀元為由,出兵千余,再次進攻西藏,奪占聶拉木。噶布倫丹津班珠爾等被裹往廓爾喀。八月初,廓爾喀兵向西藏發動進攻。一路由濟嚨進入,圍攻宗喀,遇教習漢兵陳謨、潘占魁率400名藏兵堅守,于久攻后退回濟嚨。一路由烏嚨入侵,滋擾定結。入侵聶拉木之廓兵逐漸增至干余人,搶占定日。第巴濟仲喇嘛噶沖帶領藏兵退守脅噶爾。八月二十一日,廓爾喀兵侵據后藏首府札什倫布,肆行搶掠。七世班禪丹貝尼瑪退居拉薩,全藏大震,__、班禪飛奏朝廷告急。時巴忠護駕避暑山莊,聞變畏罪自殺。鄂輝、成德等將罪責推給巴忠一人,仍騙得清政府信任,率領川軍4000人,由打箭爐前往西藏,抗御入侵者。九月十二日,廓爾喀兵3000余人由興薩開進,奪占定結。十月十二日,都司嚴廷良率藏兵、漢軍及達木兵700余名,連打三仗,于十一月初一日,收復定結。時雅滿泰先后咨調內地官兵7000余人,但行進緩慢,遲滯途中。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黑龍江都爾嘉,于索倫、達呼爾(今達斡爾)兵丁內挑選1000人,齊赴京師。十一月初二日,清廷授福康安為,海蘭察、奎林為參贊大臣,統兵經青海入藏作戰。隨后又免去鄂輝、成德職,以惠齡為四川總督,奎林為成都。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二十日,福康安率領清軍抵達前藏。時西藏境內清軍和藏兵已收復拍甲嶺、聶拉木(參見聶拉木之戰)等地。廓爾喀國王遣使求和。
乾隆帝希望滅亡廓爾喀,故拒絕和議,于三月十五日命福康安為大,統領精兵進攻廓爾喀國。三四月間,游擊關聯升、總兵袁國璜等部3000人先后抵達前線。而廓爾喀則在濟嚨、絨轄爾(今定結南,中國境內)等處砌卡筑碉,添兵據守。閏四月二十五日,福康安、海蘭察率清軍6000人,由拉子(今西藏拉孜)出發,開赴絨轄爾、聶拉木等處,五月初七日,福康安所部攻下擦木要隘;初十日,收復濟嚨、十二日,成德、岱森保等部收復聶拉木以南要隘木薩橋。至此,清軍掃清擦木至濟嚨段邊境。十三日,福康安率軍由濟嚨熱索橋進入廓爾喀境內,企圖直搗廓爾喀首都陽布(今加德滿都)。十八日,清軍抵旺噶爾,已深入廓爾喀境內170里,未遇阻攔。而廓爾喀兵已收縮至陽布以北地區,嚴密布防。十九日至二十七日,清軍突破橫河防線(參見橫河之戰);六月初九日,又突破東覺防線。之后,清軍在雍雅山受阻,前后受敵,損失嚴重,且不服水土,糧餉不濟。陽布以北尚有重山大河,防范森嚴。鑒于此,福康安于七月初八日奉旨與廓爾喀議和。八月二十一日,清軍撤軍回國。
廓爾喀之役歷史評價
此戰,清軍第一次期作戰不利,西藏地方政府接受屈辱條件而議和,招致廓爾喀兵再次入侵。后期,乾隆帝決心堅定,福康安指揮果斷,清軍連續作戰,大敗廓軍,保衛了清國領土。清軍深入廓爾喀境內以圖搗穴擒首,但受制于后勤補給艱難等原因,未能達到滅廓爾喀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勞師損兵。不過此次反擊戰對于以后穩定中廓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廓爾喀經此戰被打服,成為清朝最后一個也是最長久的藩屬國。
征討廓爾喀的戰爭,前后持續了一年有余,這場戰爭清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打擊了外來侵略者,鞏固了祖國西南邊陲,解除了西藏地方的災難,深得西藏人民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