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的歷史評價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恭親王奕訢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恭親王奕訢的歷史評價
光緒:“王忠誠匡弼,悉協機宜,諸臣當以王為法。”
楊約翰:“恭親王與我之前所見過的東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動。這是一個機敏的男人,直覺敏銳,意志堅定。”
何天爵:“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所有這些特點都根據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變化隨時轉換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訣在于他能夠事先判斷出需要妥協的時機。他不斷轉換面具并不說明他是個優柔寡斷之徒。隱藏在眾多面具之后的恭親王在認真琢磨著對手,判斷對方的意圖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對策。在最后時刻來臨之前,他絲毫沒有妥協投降的跡象,顯得積極對付,毫不屈服。正當他的對手集中全力要發動最后一擊的時候,對手會發現恭親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滿臉微笑的謙卑的伙伴。 作為所謂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國迄今為止只有這一政策——的領導者,恭親王顯得出類拔萃。帝國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明白帝國可能的未來和帝國自身的弱點。帝國活著的人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富有經驗,擔當重任……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訂的主心骨,也是執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干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馬士:“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
趙爾巽:“恭忠親王繼以起,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心,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焉。”
奕訢與辛酉政變
慈禧同他的小叔子恭親王奕之間,關系曖昧。這當然是小說家的一種想象,一種虛構。考諸史實,他們之間純粹是一種政治關系,一種利害關系。
回顧他們之間的關系史,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重用恭王奕。
他們之間的關系,完全以慈禧對奕的態度為轉移。
兩宮太后在奕集團的緊密配合下,一舉擊敗了肅順集團,取得了政變的決定性勝利,掌握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力。此后,當務之急,是穩定人心,控制大局。
控制大局的關鍵是盡快組成新的領導班子,以免造成權力真空。新的領導班子的組成,首先表現在對恭親王奕的重用上。
恭親王奕,配合之默契,堪稱珠聯璧合。
因之,對奕,在政變發作的第二天,即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初一日,兩宮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連發兩道諭旨,一是授予恭王議政王兼軍機大臣,一是補授其宗人府宗令。十月初二日又連發兩道諭旨,一是補授總管內務府大臣,一是著管理宗人府銀庫。
兩天之內,連發四諭。奕明正言順地處分載垣、端華和肅順的特權。總管內務府大臣是管理宮廷事務的最高長官,因接近皇帝,掌握實權。
插敘一下。清朝宗室的爵位,據《清史稿》載,分為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輔國,奉國,奉恩。第一等爵位是親王,第二等爵位是郡王,第三等爵位是貝勒,第四等爵位是貝子。吳振域《養吉齋叢錄》說,清朝宗室爵位劃分為十四等。應以十二等為是。
不僅如此,兩宮太后秉政之初,對恭親王奕也是非常倚重的。《慈禧外紀》說:
慈禧秉政之初,一切政事尚未熟習。且京中黨派分歧,尤難操縱,外交之事,又不易辦。恐己不易壓伏,遂引恭王以為己助。恭王當國久,經歷多,故倚之如左右手。
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除授予上述的要職外,兩宮皇太后又加給了奕許多恩典。
十月初八日,賞賜奕堅辭,改賜親王雙俸,為此特頒上諭,加以表彰:
我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再三申明,此系先帝恩旨,而該王辭謝倍力,聲淚俱下。兩宮皇太后未忍重拂其意,不得已姑從所請,將世襲親王罔替之旨暫從緩議,俟朕親政之年,再行辦理。恭親王奕著先賞食親王雙俸,以示優禮。
嚴肅的恭親王奕。這里的“此系先帝恩旨”,顯然不是事實。因為咸豐帝臨死前對其弟奕是有猜忌心理的,不然不會將他排斥在顧命八大臣之外。但是現在這樣說,就使政變顯得更加合法化,不僅是兩宮太后的意思,也是咸豐帝的本意了。
十月初十日,兩宮太后懿旨,命大學士會同六部九卿,詳議具奏奕的一個心病。
十月二十一日,大學士九卿會議,同上奕的尊重。
十二月初九日,兩宮懿旨“恭親王長女聰慧軼群”,晉封為固倫公主。“所有服色體制,均著照固倫公主之例”辦理。清制中宮嫡女曰固倫公主,妃嬪所出稱和碩公主。若中宮撫養宗室女遣嫁時,禮遇可比之和碩公主。因此,對非皇后的奕的信任。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1862年1月30日),兩宮懿旨賞恭親王奕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又恭親王之子載澂賞戴三眼花翎。
這一切都說明了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對奕是十分重用的。《慈禧外紀》說:“以事實觀之,既有兩宮持政,可無須輔佐之人。慈禧深感恭王在熱河助己,以其女為大公主,準用黃轎,故恭王頗有大權。”這話是不差的。
新的領導班子的組成,還表現在軍機處的重組上。
軍機處是清代的特殊政治機構,是直接稟承皇帝意旨承辦一切重大政務的中樞。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內廷的辦公廳或機要室,地位極其重要。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分設滿、漢員。由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奉旨應召入值,為兼差,其數無定額。由親王或大學士為首領,稱“揆首”、“領袖”。軍機大臣稱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初入軍機處者,有的因資歷較淺,加“學習”二字,稱“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過一二年,再相機去掉“學習”二字。
政變成功,必然要組成為兩宮太后服務的新的軍機處。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61年11月3日),兩宮太后連發兩道上諭。任命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均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而在這次政變中功勞卓著的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原為軍機大臣的戶部左侍郎文祥,著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恭親王奕為首席軍機大臣。
這樣,以恭親王奕為首組成了新的六人軍機處。
這一切,都反映了兩宮皇太后,尤其是慈禧對恭親王奕沒有料到,時間一久,慈禧對他漸生疑忌。
看了“恭親王奕訢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愛新覺羅·奕訢的歷史評價
2.關于奕訢的野史趣聞
3.愛新覺羅·奕訢的人物生平
4.8上歷史第二單元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