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清朝是中國兩千年皇朝歷史的最后一個皇朝,是中國社會由古代向近代發展的轉型時期。撫順與清初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撫順新賓是清朝太陽升起的地方。那么清朝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清朝的歷史地位,學術界爭論很大。第一,興起時期,一種意見認為,清軍入關使中國歷史倒退三百年;另一種意見認為,清初結束逐鹿稱雄局面,實現中國統一。第二,鼎盛時期,一種建議認為,“康雍乾”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專制時代;另一種意見認為,“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等。如何看待清朝的歷史地位,近百年來,見仁見智。我認為,對清朝每一時期的歷史,應當采取求真求是的態度。我略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清朝的歷史,有過恥辱,也有過輝煌。清朝的輝煌,對中國歷史發展、對世界文明進步,功績斐然,貢獻巨大。應當特別強調清朝對歷史的貢獻,不是某個人的貢獻,也不是某個民族的貢獻,而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貢獻。
清朝歷史貢獻:屹立世界東方在中國56個少數民族中,營建大一統皇朝的只有蒙古和滿洲,但元帝國僅享祚89年,清帝國則綿祚268年,從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算起,則有296年。大清皇朝占據中國歷史舞臺長達296年,在自秦始皇以來整個中國2132年、492位皇帝的皇朝歷史長河中,清朝的歷史約占其總數的七分之一。在中國秦以來兩千多年的皇朝歷史上,開創過200年以上大一統皇朝的,只有西漢、唐、明和清。在上述4朝開創大一統皇朝的君主中,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只有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從世界歷史看,順治定都北京時,英、法、德、意、俄尚未強大,美利堅尚未獨立建國,日本更處于衰弱狀態。可以說,努爾哈赤、皇太極奠定的大清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清朝歷史貢獻:奠定中華版圖盛清時疆界,超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超過盛明時的版圖。清朝在管轄的版圖內,建立政區、派遣官員、駐扎軍隊、定期巡防、征收賦稅、按時朝貢,實行有效的統治。盛清的版圖,東臨鄂霍茨克海,南極曾母暗沙,西南界喜馬拉雅山,西達蔥嶺,西北至巴爾喀什湖,正北到大漠,東北跨外興安嶺、直至庫頁島,疆土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比今天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多三分之一。在清朝“康乾盛世”的世界輿圖上,被法國啟蒙學者伏爾泰譽為“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康乾盛世”的清朝,是當時世界上一個疆域最為遼闊、國力最為強盛、人口最為眾多、物產最為富庶、經濟最為發達、文化最為繁榮的大帝國。
清朝歷史貢獻:多民族的統一清代民族關系是中國皇朝史上最好的時期。在東北,清朝解決了自遼河到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問題,前代所謂的“邊徼”之野,清朝則成為“龍興之地”。在北方,中國自秦、漢以來,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邊患。為此,秦始皇連接六國長城而為萬里長城。明代的蒙古問題,始終未獲徹底解決。己巳與庚戌,蒙古軍隊兩次攻打京師,明英宗甚至于成為蒙古瓦刺的俘虜。清朝興起后對蒙古采取了既完全不同于中原漢族皇帝的做法,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先后綏服了漠南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清朝對蒙古的綏服,“撫馭賓貢,夐越漢唐。”可以說,中國2000年古代社會史上的匈奴、蒙古難題,到清朝才算得解。后來康熙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昔日長城防御蒙古,清朝蒙古成為抵御沙俄侵略的長城。在西北,對南北疆維族等統一。在西南,乾隆《欽定西藏章程》設駐藏大臣、在西藏駐軍、冊封__和班禪、設立金奔巴瓶制度,云、貴、川的改土歸流等,加強了對這個地區民族的管理。東南高山等族隨著臺灣統一而歸屬清朝管轄。清朝真正實現了中國皇朝史上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清朝歷史貢獻:創制滿洲文字時東北亞阿爾泰語系的滿——通古斯語族,其諸民族均無文字。金代創制的女真文也已經失傳。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創制滿文,這就是無圈點滿文(老滿文)。后對老滿文加以改進,而成為加圈點滿文(新滿文)。滿語文成為后金——清朝的官方語言和文字。其時,東北亞通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除滿洲外都沒有文字。滿文記錄下東北亞地區文化人類學的珍貴資料。滿文通行后成為滿漢、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中國的“四書”、“五經”先后翻譯成滿文,而后再從滿文翻譯成西文,在西方廣泛傳播。創制滿文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是中華文化史上、是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現存滿文圖書1000余種,滿文檔案200余萬件,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財富。
清朝歷史貢獻:興建皇家園林皇宮的寧壽宮暨乾隆花園、建福宮花園、御花園等。西郊的“三山五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暢春園、圓明園。京城以外的承德避暑山莊暨外八廟、熱河木蘭圍場。天壇祈年殿(換成藍色琉璃瓦),西苑(今中南海和北海)。特別是圓明園即圓明園48景區、長春園30景區、萬春園(綺春園)30景區,共108景區,集中南北園林之優、中西園林之長,融于一園,達到中華古典園林的頂峰。康熙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雍正興修圓明園,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護、維修、興建的皇家宮殿園林,如皇宮的寧壽宮暨乾隆花園、清漪園(頤和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避暑山莊等。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明珠,而且大多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清朝歷史貢獻:傳承中華文化清朝沒有向各族強制推行自己的滿族語言、文字、宗教(對漢族曾強令剃發、易服),而是對漢、蒙、藏、***等民族的文化政策,如同《禮記》所說:“合內外之道”,匯合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加以繼承和發展。特別是對傳統的漢文化,編修《全唐詩》、《全唐文》、《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大清實錄》、《滿文大藏經》、《律歷淵源》、《無圈點老檔》(又稱《舊滿洲檔》、《滿文老檔》)、《皇輿全覽圖》、《乾隆京城全圖》、《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御制五體清文鑒》等,是多民族文化的碩果。其中《四庫全書》抄錄七部,即皇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文溯閣、承德文津閣即北四閣,共四部;揚州文匯閣、杭州文瀾閣、鎮江文宗閣即南三閣,各貯存一部,供士子閱覽。《御制五體清文鑒》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的文明都中斷了,唯獨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而是得以傳承和發揚。清朝對中華傳統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清朝歷史貢獻:英杰人物輩出在中華歷史人物星漢中,清代是56個民族里貢獻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最多的一個歷史時期。政治家如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歷;軍事家如代善、兆惠、阿桂;民族英雄如鄭成功、薩布素、林則徐;思想家如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戴震;文學家如納蘭性德、曹雪芹、蒲松齡、吳敬梓;語言學家如額爾德尼、達海;天文數學家如明安圖、梅文鼎、王錫闡、李善蘭、王貞儀;生物學家如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汪灝(《群芳譜》);醫藥學家如王清任(《醫林改錯》)、桑結加措((《藍琉璃》)、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以及瘟病四大家的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學者如萬斯同、錢大昕、趙翼、顧祖禹、章學誠;水利學家如靳輔、陳潢,等等。
清朝歷史貢獻:中國人口激增中國人口數字,缺乏精確統計。據專家估算,中國的人口,漢朝約5000萬,明萬歷約9000萬人,有人說一億。清朝的人口,順治十八年(1661年)為191376250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為249183590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264179320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為304354110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為413457311人,就是說道光時人口突破四億,成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有人估計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增多有正面與負面的雙面影響。其正面影響是:說明這個歷史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有所發展,糧食作物產量增加,所以人口增長較快,總體國力加強,后來西方列強不敢、也不能瓜分中國。其負面影響是:政府獎勵墾荒,破壞生態平衡,人口增長過快,造成社會壓力,定期引發社會震蕩,造成重大社會危機。
清朝歷史貢獻:遷都盛京沈陽先前,遼設五京,沒有沈陽;金設五京,也沒有沈陽。元朝東北行政中心在遼陽;明朝遼東軍政中心先在廣寧、后在遼陽。努爾哈赤攻占遼陽后,遷都遼陽。天命十年即天啟五年(1625年),后金遷都沈陽。天命汗努爾哈赤闡述遷都沈陽的理由謂:沈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于渾河、蘇克蘇滸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
努爾哈赤綜合考量了歷史與地理、社會與自然、政治與軍事、民族與物產、形勝與交通等因素,而做出遷都沈陽的重大決策。從此,沈陽第一次成為都城。清朝遷都北京后,沈陽成為清朝的陪都。經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的開發,沈陽及遼河地區的經濟得到全面的、迅速的發展。似可以說,近代遼河流域、沈海地帶的區域經濟開發,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其經始者。清朝進而開發三北地區。東北是清朝肇興之地,松花江、黑龍江地區得到廣泛開發。正北蒙古地區清代基本沒有大的戰爭,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西北地區,統一在清政權之下,也加快了經濟開發的步伐。
清朝歷史貢獻:保護文化遺產中國統一政權的都城,新政權都要拋棄舊王朝都城與宮殿:周武王滅紂未都朝歌、而仍回鎬京;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仍都咸陽;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奠都洛陽;隋朝都大興;唐朝都長安;宋京東遷汴梁;蒙古成吉思汗焚毀中都使“可憐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元先在上都、后遷大都;明初定都金陵、永樂才遷都北京。縱觀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統王朝興國之君,宸居前朝宮殿,史冊蓋無一例。然而,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一反歷代大一統王朝對前朝宮殿焚、毀、拆、棄的做法,對故明燕京紫禁宮殿下令加以保護、修繕和利用。經過清代興建、修葺的文物,保存至今的故宮、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暨外八廟、沈陽故宮、清朝五陵(永陵、福陵、昭陵、清東陵、清西陵)等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上,就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橫向比較來說,清朝有著十大貢獻,這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清朝“康雍乾”時期出現過輝煌,也存在盛世下的為繼。在清朝所處的十七、十八、十九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江河,向著國際化、工業化、民主化奔流。我們在肯定清朝歷史貢獻的同時,還要考察清朝在工業化、民主化大潮中,所采取的“率祖舊章”、“持盈保泰”的保守態度——清朝皇帝先后8次失去革故鼎新的歷史機遇(見另文《清失鼎新的八次機遇》)。清帝拒絕維新,終遭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