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歷史是怎樣的
清朝后期是指乾隆末年以后的清朝統治時期,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使中國淪為帝國主義的傀儡。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后期歷史是怎樣的?希望幫助到大家。
清朝后期
清朝后期,它成為了英,法等殖民國家侵略擴張的新對象。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先后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與之簽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為維護其統治,晚清政府開展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奠定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基礎。
進入19世紀以后,統治中國的清王朝已經日益腐朽。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于40年代,早于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19世紀后半期,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后爆發了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馬關條約》簽訂后,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史。地處祖國西南陲的云南,一直為西方列強所覬覦垂涎。英國侵上緬甸后,繼續謀求開辟印度、緬甸到云南的交通,以便進一步侵入我國西南腹地和長江流域。1875年,英國武裝探測隊侵入滇西,開槍打死邊境居民,我景頗、傣、漢等族群眾奮起反抗,截殺其翻譯官馬嘉理等,在云南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云南人民和廣西人民一起反擊法帝國主義侵略,取得了宣光、臨洮諸戰役的偉大勝利,滇東南以項崇周為首的苗、瑤、壯、傣、漢各族人民,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多次打敗了法國的入侵。1895年7月法國侵占勐烏、烏得,1900年緬甸英軍武裝侵入片馬,都遭到各族人民強烈反擊,在保衛祖國邊疆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法戰爭后,隨著清政府的腐敗和懦弱,帝國主義列強強迫簽訂了一系理不平等條約,云南的土地被割讓,主權被侵奪,民族危機和邊疆危機進一步加深。1910年滇越鐵路建成后,法國的侵略日益深入,而英國對云南資源的控制和掠奪也不甘后塵。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在云南建教堂,辦學校,進行文化侵略。
云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有著的反帝反封建的光榮革命傳統。1856年滇西爆發了以杜文秀、李文學為首的回、白、彝各族人民大起義。1908年,云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的永昌起義、河口起義,是云南辛亥起義的前奏。1911年10月10日武日起義成功,27日即有騰沖武裝起義響應,并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重九”,昆明起義軍獲成功,成立在中華民國云南省軍都督府,共推蔡鍔為都督,分設參議院和軍政部、參謀部、軍務部等機構,標志著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在云南取得了劃時代的勝利。 鴉片戰爭后,云南和全國一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冶金業,則明顯地呈現畸形狀況。到清末,云南的銅、銀產量顯著下降,大錫產量卻扶搖直上,躍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錫出口的95%
1858年(咸豐八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時,用武力迫 使清政府簽定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清方由黑龍江奕山與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璦琿簽訂。從此我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馀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只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塊地區(后稱江東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并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昔,璦琿城方圓五公里,有內外用松木制成的城墻,兩木之間填入黃土。高約六米,有深護城河。當年有人口四萬多,其中商人三千多人。 目前只余留下一顆松樹,稱“見證松”,讓后人憑吊。積弱的清王朝前后簽定了一千一百多個不平等的可恥條約,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響深重。
后期政變
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0-1842)。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英占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
1843年,中英簽訂《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同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訂立。
1851年,清咸豐元年,清朝人口達43610萬。同年,拜上帝會在廣金田村起事,建號太平天國。
1853年,太平軍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國都;并頒《天朝田畝制度》。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4860)爆發。英法聯軍侵華。同年,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內訌,漸趨敗亡。
1858年,英法聯軍攻陷大沽,清廷與兩國簽訂《天津條約》,又與俄簽訂《璦琿條約》。
1859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中國,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攻陷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
1861年,8月咸豐在熱河駕崩。11月1日,辛酉政變,慈禧太后登上中國政治舞臺。同年,洋務運動(1861-1894)開始,創辦軍事工業、實業,編練陸海軍設西式學堂。1864年,洪秀全服毒自殺,清軍攻入南京,太平天國敗亡。同年,中俄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 1883年,中法戰爭(1883-1885)爆發, 1885年,中法簽訂《越南條約》,法占領越南。
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師,加強軍備,鞏固海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爆發。同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遼東半島。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同年,洋務運動宣告終結。
1896年,《中俄密約》簽訂;此后列強紛紛在華租借港灣,劃分勢力范圍。
1897年,德國強租膠州灣;沙俄占旅順及大連。
1898年,6月,光緒帝在康有為等推動宣布“戊戌變法”,同年9月,慈禧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又稱“百日維新”。
1899年,義和團興起,在山東各地殺教士、教民。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對列強宣戰。8月16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同年,興中會惠州起義失敗。
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強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清廷下令籌劃新政。
1905年,清政府罷科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同年,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 1907至1908年,同盟會發動六次起事均失敗。
1908年,光緒帝、慈禧太后先后駕崩;宣統帝即位。
1911年,4月黃花崗起事未成;5月清攻府宣布鐵路國有,引起保路風潮;10月武昌起義,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史稱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