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密折制度是怎樣的
密折是將奏文寫在折疊的白紙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無從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備于雍正朝。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清朝密折制度是怎樣的?
清朝密折制度作用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使得朝政進(jìn)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權(quán)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員、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內(nèi),督撫、布政使、按察使、道臺都可以獨(dú)自上折密奏,那么誰還有膽量背著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變成了“特務(wù)”,誰都有打小報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勝防,于是只好老老實(shí)實(shí)。
雍正密折制度
康熙帝喜愛出行,木蘭圍獵。雍正帝卻沒有這份閑情逸致,他繼位后,下詔罷免鷹犬之貢,宮中的畜養(yǎng)珍禽全令放出,一個不留。史料中記載,在統(tǒng)治帝國的13年當(dāng)中,雍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紫禁城和圓明園中度過的,很少出京巡游,而如何做到在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這就要靠一項(xiàng)特殊的君臣交流方式—密折制度。
雍正年間,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會把他叫到跟前親自訓(xùn)勉,并交給他一個密匣,上有兩道鎖,而鑰匙則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有。大臣會不定期地將一些重要情況寫成折子,不走正常的渠道,而是用這個匣子直接送給皇帝親拆御覽,皇帝有什么指示意見,隨手用朱筆批于折后,然后再密封發(fā)還給原奏人,所有內(nèi)容除君臣二人外界不得而知。
雍正和別的君主相比,有著非同尋常的資質(zhì):一是精力過人,除了處理一般政務(wù)一天還要批十幾封奏折,這種其他君主也許視為畏途的事,雍正做起來卻有滋有味,至今仍存的滿、漢文奏折達(dá)41600余件;二是多疑忌苛,這類實(shí)質(zhì)為“小報告”的密折正是雍正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
雍正對密折所作的朱批,有時洋洋灑灑一本正經(jīng),有時嬉笑怒罵全無避忌,甚至常常不避村俗俚語。朱批內(nèi)容極其廣泛,上至軍國要務(wù),下至身邊瑣事,無所不包。例如,他在朱批中告誡臣子要節(jié)省紙張,“一折一封”豈不浪費(fèi),“便三四折一封何妨”,也有十分口語化的語言“該!該!該!該!不要饒了他們……”、甚至直言“朕大笑驚訝覽之,朕笑的了不得”等等不一而足。
書寫這些朱批占用了雍正在圓明園的大部分時間。史書記載,雍正只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才會休息,13年來,他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4個小時,在數(shù)萬件奏折上寫下的批語多達(dá)1000多萬字。在中國封建皇帝中像雍正這樣勤奮的十分罕見。雍正皇帝把康熙朝就已經(jīng)存在的密折奏報制度調(diào)控得更為完善和嚴(yán)密,康熙一朝,具折奏事的官員有100多人,雍正朝則增加到了1200多人。通過這樣的密折制度,雍正足不出戶便通曉天下事。
雍正初年的一天,有一個官員買了一頂新帽子,第二天上朝“免冠謝恩”,雍正皇帝跟他半開玩笑地說,不要把你的新帽子搞臟了。狀元出身的王云錦有一天跟親朋好友玩“葉子戲”,葉子突然丟了一片。第二天上朝,雍正皇帝問他昨晚上怎么打發(fā)的,王云錦如實(shí)回答。雍正皇帝笑道:“不欺暗室,真狀元郎。”然后從袖子里拿出王云錦昨晚上丟失的那片“葉子”,對他說,“拿回去把那一局接著玩兒完吧。”王云錦驚得目瞪口呆。
正大光明殿東側(cè)有五間叫做“洞明堂”的大殿,每年秋末霜降后處決犯人時,皇帝都會在這里逐一核準(zhǔn)“勾到”,對犯人的命運(yùn)做最后的裁定。皇帝“勾到”之處,紫禁城內(nèi)懋勤殿,避暑山莊是依清曠,香山是正直和平殿,圓明園則是洞明堂。清史稿中記載了這樣的一次“勾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御駕至洞明堂,一邊閱讀黃冊一邊聽相關(guān)官員宣讀人犯案情,雍正聽罷,如果表示“情有可原”,該犯便免于筆勾,若“法無可貸”便令大學(xué)士筆勾該犯姓名,判以立決。勾到這天,所有人犯都要被綁縛刑場,聽候皇帝的處置。雍正勾點(diǎn)完畢,刑部立刻派人飛馬傳旨,被點(diǎn)到名字的犯人就會被人在臉上用筆書“斤”或“交”字,意為斬首或是絞刑。免于死刑的人就會被送回大牢,民間稱之為“陪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