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文的出現和發展
滿族作為曾經建立過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民族,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滿文,而且將滿文作為清朝的法定文字來推廣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滿文古籍文獻,包括圖書、檔案、碑刻、譜牒、輿圖等等。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清朝滿文的出現和發展。
我國清朝時期重要的的文件都是由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書寫的,這與清朝時期的民族政策有關,滿、蒙通婚是清王朝歷來的規矩,而藏、回地處邊陲,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穩定的作用。
在民間,老百性依然沿襲了明朝時期的日常生活方式,除了衣著、頭發外,其他好象也沒什么特別的。科舉考試制度,清朝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制,清朝時期,歷代皇帝,都很推崇孔孟儒學,提倡八旗子弟說漢話,學漢學,以至于到了清朝晚期能說一口滿語的八旗子弟很難找到了。
中國滿族使用過的一種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滿文。俗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字母數目和形體與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1594~1632)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母的形體、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表達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范了詞形,并改進了拼寫方法,創制了專門拼寫外來音的字母。改進后的滿文有了比較完善的字母體系和拼寫法,具有區別于蒙古文字母的明顯特征。俗稱有圈點滿文。另外還有一種滿文篆字,是參照漢文篆書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創制的。共有32種字體,依筆畫的特征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
滿文自左而右直寫,有6個元音字母,24個輔音字母,10個專門拼寫外來音的字母。基本筆畫有:字頭、字牙、字圈、字點、字尾兩種不同方向的撇和連接字母的豎線等。標明句讀的符號有∨和?。前者相當于逗號,后者相當于句號。字母出現在不同位置上,字形往往不同。有單用(即不和其他字母相拼)、詞首、詞中音節首、詞中音節末、詞末等幾種字形。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并用。辛亥革命后,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滿文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獻有《滿文老檔》等。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也有人認為滿語是從滿-通古斯語族分離出來而成為阿爾泰語系中獨立的分支。約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逐漸縮小使用范圍,現在中國黑龍江省的黑河市和富裕縣還有人能用滿語進行口頭交際。通常認為滿語有北滿方言和南滿方言,后者是滿族文學語言的方言基礎。滿語有6個元音,有19個輔音,滿語既有粘著語的特點,又大量使用虛詞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手段。名詞沒有領屬形式,動詞沒有人稱形式。主從復句比較發達。詞匯反映了滿族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特點。由于滿族大量吸收漢族文化,因此在詞匯里有不少仿造漢語模式構成的詞。
滿文歷史意義
清朝政府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及國內頒行的重要文告、文件等必須有滿文文本,滿族封疆大吏及朝臣要員向皇帝報告軍機大事及官場民情,為保密起見,多用滿文繕折啟奏。清代用滿文書寫了大量公文,也用滿文翻譯了大量漢文典籍。此外,還有不少清代保存下來的碑刻、譜書等也都是用滿文撰寫的,清朝留下來的大量滿文史料,作為清朝歷史的見證,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歷史遺產,也是寶貴的民族財富。
目前保留下來的滿文文獻絕大部分是用改進后的文字寫的,例如《異域錄》、《尼山薩滿》以及一系列以清文鑒命名的辭書等。另外還有一種滿文篆字,是參照漢文篆書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創制的。共有32種字體,依筆劃的特征命名,如纓絡篆、龍書等。用這種篆字刊印過乾隆皇帝的《御制盛京賦》,但主要用于玉璽和朝廷的印章。
滿文在清代作為“國書”在文牘中與漢文并用,并編寫過歷史、文學和語言文字等方面的著述,翻譯了《孟子》、《資治通鑒綱目》、《三國志演義》、《聊齋志異》等大量漢籍。辛亥革命后,滿文基本上不再使用。現在保存下來的滿文檔案數以百萬件計,是研究清初社會性質、清代歷史、中國對外關系以及滿語滿文演變情況的珍貴資料。
清代滿文檔案可謂包羅萬象,涉及面極為廣泛,且所反映的內容多不見于漢文檔案和其他文獻,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價值。滿文檔案是研究清代通史和各種專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滿語滿文取之不盡的寶庫。另外,滿文檔案中有關水文、氣象、地理、物產等方面的文件,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