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滿族喜歡吃豬肉
滿族(滿文: 拉丁轉寫:Manju),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等,因為以紅纓為傳統帽飾,故而又有紅纓滿洲之稱。是中國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清代滿族喜歡吃豬肉.
滿族喜歡吃肉,尤其愛吃豬肉。每逢年節及喜慶日子都要殺豬,合家或親朋好友聚集一堂共食。就跟西北人愛吃羊肉牛肉是一個道理,滿族入關后,還是依然保持他們原有的飲食習慣。由于向漢族學習,清皇宮也開始出現了各種炒菜。
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還非常簡單
據《滿文老檔》記載:“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鍋配以燉肉,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努爾哈赤出席的國宴,也不過設十幾桌、幾十桌,吃的也是豬、牛、羊,以及其他獸肉,他也和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用解食刀割肉為食。清入關后,這種情景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那時,吃肉對皇家來說也一頓傳統美味,廚房將豬肉用清水煮熟后,分成白肉、血腸、豬頭、腸、心、肝、肺等分別裝盤,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皇太極也喜歡這么吃,他還從豬大骨上剔下來的軟爛豬肉,蘸以作料下酒,與大臣同樂。
清宮里的餑餑品種達十多樣
努爾哈赤、皇太極在沈陽期間,飲食文化在注重向漢族學習的同時發生了變化。在菜品上,出現了各類的應時炒菜、燉菜。面食上,將過去的炒面為主,改成蒸煮為主,并制成各種餑餑,其中有包餡的,也有不包餡的,如年糕、豆包、年火勺、豆面卷子、蘇葉餅、沙琪瑪等。
其中,豆面卷子就是用黃黏米碾成面,蒸熟后裹以炒熟的豆面,搟成卷切塊即成。因為滾上了熟干豆面,所以我們今天又把它稱為“驢打滾”。蘇葉餅,也叫蘇葉餑餑。使用黃米面做小餅,內裝豆餡,揉成團狀,外裹紫菜葉,然后蒸熟而食。具有蘇葉的芬芳清爽味道。
沙琪瑪很多人都吃過,它來自滿語音譯,意為“金絲糕”。也有傳說是在清太祖時,以擅制此糕的大名字命名。制作沙琪瑪用雞蛋、油脂和面粉,細切后油炸,再用飴糖、蜂蜜、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等攪拌沁透,甜脆可口,為待客佳品。清朝入關之后,沈陽制作的沙琪瑪,還年年送往京城呢。
相關人物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生于建州左衛蘇克素滸河部赫圖阿拉城(后改稱興京,今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1616年,即明萬歷四十四年在赫圖阿拉創建“大金”朝,在位10年。1626年,病逝于叆福陵隆恩門雞堡(今沈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68歲。后葬于沈陽福陵(今沈陽東陵),廟號“太祖”,謚號: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由于努爾哈赤是后金的創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繼承人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后追尊其為太祖高皇帝。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滿族,愛新覺羅氏,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52歲去世,是清朝繼太祖努爾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是順治的父親,康熙的祖父,是歷史上有名的攝政王多爾袞的哥哥。1626年,繼位后金可汗,改年號為天聰,史稱“天聰汗”。1636年,皇太極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