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喜歡搶別人老婆
曹操為何喜歡搶別人老婆?都是征服欲和自卑感作怪嗎?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曹操為什么喜歡搶別人老婆,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曹操為什么喜歡搶別人老婆:
眾所周知,曹操不僅僅是一個大奸雄還是一個大色鬼,其更是有一個嗜好就是喜歡別人的老婆。在三國時期,更是傳曹操建造銅雀臺來收攏天下的美女。那么雀臺中都有哪些少婦呢?
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有個特別的嗜好,那就是接收別人的媳婦。當初諸葛亮說服東吳君臣“聯劉抗曹”的理由就有這個:你孫權、周瑜的媳婦不是大小二喬嗎,這大小二喬不是絕世美女嗎,你們不怕被曹操給接收了啊?
我們知道,中國男人大都有處女情結,那曹操為何視處女如草芥,偏偏喜歡少婦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至少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第一,曹操的征服欲。作為亂世之梟雄,曹操身上有強大的征服欲。他很少受清規戒律的束縛,為了達到征服的目的,可以無所不用。而接收別人的媳婦,也是這種征服欲的表現。試想,我不但在武力上打敗你,還要讓你的女人心甘情愿地服侍我,這種精神上的滿足,肯定是巨大的。
第二,曹操的自卑感。你可能會懷疑,像曹操這種縱橫捭闔的人中之龍,怎么會有自卑感呢?有,而且相當巨大。這自卑感來自何處呢?來自他的出身。
我們知道,曹操根本不姓曹,而是姓夏侯。那他怎么又姓曹了呢?因為他的父親找了個極有權勢的太監當養父,這個太監叫曹騰。也就是說,曹操的爺爺是太監。所以,大家一起玩耍的時候,提到曹操,都會蔑視地說:呵呵,他是宦官之后。
打小開始,曹操沒少受過這種刺激。在他的潛意識里,肯定想洗刷掉這個恥辱。等長大后,曹操就發明了一種雪恥的方式:睡別人的老婆。這個邏輯其實很好理解:你不是罵我家是太監嗎?那我就睡你的女人,證明我家也有真男人。
好了,對于曹操喜好少婦的情結就分析到這里。接下來,咱們看一下,曹操到底接收了多少別人的老婆?
第一個是何進的兒媳尹氏。何進是誰呢?就是想把掌權的太監們搞掉結果被太監們搞掉的那個哥們。曹操其實非常瞧不上他,曾經譏諷道:“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意思是說,何進本身是個猴子卻學人樣,沒什么本事卻想做大事。但這并不妨礙他喜歡何進的寡婦兒媳。
第二個是秦宜祿的妻子杜氏。這個秦宜祿,本是呂布手下的一員大將。呂布被曹操打敗后,他就投靠了曹操。但是曹操看上了他媳婦,就弄了過去。于是,秦宜祿替曹操在疆場上賣命,妻子杜氏為曹操在床上賣命。
不過曹操其實挺遺憾的,因為這次他沒能把呂布的媳婦貂蟬弄到手。
第三個是張繡的嬸嬸鄒氏。這下更牛了,沒瞧上張繡的女人,把人家的嬸嬸給收了。當然,張繡的叔叔也不是無能之輩,此人名叫張濟,原來是董卓的手下大將。當初,張繡正是跟著這個叔叔混的。張濟死后,張繡才接管了他的人馬。
為了這個女人,曹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本來,張繡已經投降了。但聽說曹操搞了他的嬸嬸后,一怒之下,又反了。結果,沒有防范的曹操大敗,此役中,曹操損失了“兩子一將”。兩子,是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一將,是指曹操的愛將典韋。
為了泡妞,曹操真是舍得下血本啊。
另外,據說曹操對袁紹的兒媳甄氏也曾垂涎三尺。可惜,他的兒子曹丕搶先一步,把她給睡了。曹操一瞧,只能順水推舟,把此女賜給了曹丕。看來,曹操身上的道德枷鎖還是沒有完全褪盡。你看后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明目張膽地跟兒子搶媳婦嘛。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現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后代。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上還是一個亂撞的魯莽家,絕不像正史上所講的,是天生的軍事才能。但是后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并能虛心傾聽和采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而在對全局起決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作為指揮大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指揮才能,由起初指揮三五千人,到后來發展到能夠指揮四五十萬大軍。
在討伐董卓的斗爭中,曹操成了領導核心。在他的發動、組織、領導下,那些豪門士族、即十七路諸侯,都響應他的號召,紛紛前來與他會盟。這些事,初步顯示了曹操的魄力。以后的斗爭中,曹操各個擊破徐淮,以弱勝強戰官渡,奇兵出塞征柳城等,指揮得尤為妥當。還有以后的日夜兼程擊當陽,戰術多變討關西,知己知彼算合肥,離間孫、劉解襄、樊等,無不是其非凡軍事才能的體現。
曹操也很重視將士在戰爭中的作用。每次作戰的關鍵謀略,以及鞏固根據地、屯田解決軍糧等,他都能充分聽取屬下謀臣將士的意見。這對戰爭勝利是極其有利的。官渡之戰,是我國戰爭史上一次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曹操的勝利,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能聽取將士謀臣的意見。在用將截擊袁軍糧車時,曹操征求了荀攸的意見,將這一任務交由徐晃。"火燒烏巢"的關鍵行動,他更是大膽采用了許攸之計。諸如這些,都是曹操虛心求取屬下計策的表現,也是他取勝的一大動因。
另外,曹操還善于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在統軍打仗時,曹操采用集中兵力、力避兩面作戰。攻、守方向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如對孫權、劉備作戰,或東攻西守,或東守西攻,皆依照實際情況而定,集中兵力對付一方。建安十九年,曹操率軍進駐合肥,準備攻孫權,當夏侯淵占隴右的消息傳來后,他又決定乘勝西取漢中。命令東線留張遼等七千人守城,大軍進攻漢中。結果東西線都取得很大勝利。
曹操指揮作戰,常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或使敵自斗,從中獲利。在逐鹿中原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精彩。面對眾多強敵,先拉誰先打誰,再拉誰再打誰,最后消滅誰,都按實際情況,籌劃得清清楚楚。一個個地吞掉對方,使大大小小的對手一一倒臺。最終奠定了自己稱雄的基礎。
當然,曹操雖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也并非完美絕對。他也是凡人,也會犯錯誤。在統一北方后,他率大軍南下,輕取荊州,驕傲自負的情緒日益滋長,終于導致赤壁之戰的慘敗。雖然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很多,但其驕傲輕敵、自負狂妄的思想絕對是一個重要原因。 不管怎樣說,曹操晚年的驕傲、自負的弱點,遠不能抹殺他作為我國古代一位杰出軍事家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