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辦"會館的歷史
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駐京辦"會館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駐京辦"會館的簡介:
會館始設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于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嘉靖、萬歷時期趨于興盛,清代中期最多。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業性會館仍然只是相當個別的。
此時出現的一些超地域的行業組織,大多以同業公會的面目出現。明清時期大量工商業會館的出現,在一定條件下,對于保護工商業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會館與鄉土觀念及封建勢力的結合,也阻礙了商品交換的擴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會館大體可分為3種 :北京的大多數會館 ,主要為同鄉官僚、縉紳和科舉之士居停聚會之處,故又稱為試館 ;北京的少數會館和蘇州、漢口、上海等工商業城市的大多數會館,是以工商業者、行幫為主體的同鄉會館;四川的大多數會館,是入清以后由陜西、湖廣、江西、福建、廣東等省遷來的客民建立的同鄉移民會館。
早期的會館絕大部分設于北京。這一時期的北京會館,主要以地域關系作為建館的基礎,是一種同鄉組織,與工商業者絕少關系。明中葉以后 ,具有工商業性質的會館大量出現,會館制度開始從單純的同鄉組織向工商業組織發展。后期的工商業會館還可能同中國古代的綱運制度有著淵源關系。明代后期,工商性質的會館雖占很大比重,但這些工商業會館仍保持著濃厚的地域觀念,絕大多數仍然是工商業者的同鄉行幫會館。
"駐京辦"會館的歷史:
其實,駐京辦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早在西漢時期,各藩王便在京城置有打探宮廷信息的“留邸”,唐宋時演變為“進奏院”,明清時變身為“會館”,現在則稱駐京辦。
晚清會館蘊育“戊戌變法”
進奏院在元代一度被廢止,但到了明清兩代,承擔著“駐京辦”職能的各式會館,則有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
會館首建于明,而盛于清。明清時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流動人口的增加,不但京師會館林立,其他通都大邑,甚至府、縣、鄉鎮也比比皆是。而遍布京師的會館,大多數為赴京公干的地方官員、游歷士紳及應試舉子提供居停和聚會方便。這些有民間聯誼性質的會館,后來逐漸成了溝通家鄉與京師信息的紐帶,且無論官民紳商,皆可參與,于是會館漸漸成為政治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
目前所知最早的會館,出現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據民國《蕪湖縣志》(卷13)載:“京師蕪湖會館,在前門外長巷上三條胡同。明永樂間,邑人俞謨捐資購屋數椽并基地一塊創建”。俞謨在永樂年間,做過南京戶部主事,后調至京城為工部主事。蕪湖會館當時是同鄉京官聚會之所。
甲午戰爭以后,國家多難,地方勢力抬頭,這時候許多會館開始走上歷史前臺,成為愛國志士集會、居住,影響歷史的重要場所。
米市胡同的南海會館,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以后不斷擴建,到光緒三年(1877年)已發展成13個院落、190多間房舍的大會館。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來京應考,就住在館內的一個小跨院中。因為院內有七棵樹,故稱“七樹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再次進京趕考,仍然寓居南海會館。當時正值甲午戰敗,《馬關條約》激起全國上下的義憤。康有為在南海會館起草了《上皇帝書》,提出變法主張,聯合各省舉子3000余人發動“公車上書”。在南海會館,康有為前后住了16年。期間他與其他維新派領袖集議成立“知恥會”、“強學會”,并創辦《萬國公報》,策劃變法方案。
新會會館則與梁啟超結緣甚深。這里既是梁啟超結婚大喜之地,又是他開展改良主義運動的策源地。1916年,梁啟超在此起草《保國會章程》,策動蔡鍔起兵反對袁世凱,為四萬萬人爭人格。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則曾在瀏陽會館居住,會館位于宣武區北半截胡同。譚嗣同在居室自題為“莽蒼蒼齋”,門聯則分別為“家無儋石”和“氣雄萬夫”。康有為見后,認為鋒芒太露,勸他改作。于是譚嗣同改上聯為“視爾夢夢,天胡此醉”,下聯為“于時處處,人亦有言”。戊戌政變失敗后,譚嗣同英勇就義,留下“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絕響。
民國會館成革命溫床
影響更為深遠的還有湖廣會館,它建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此后,凡京官宴會大都在此舉行。民國初年,孫中山將同盟會等五政團合并成國民黨,就是在湖廣會館開的會,當時有上千人出席。
毛澤東與湖南湘鄉會館也有一段難以割舍的回憶,該會館由清代重臣曾國藩創建。1919年,毛澤東來京曾住在爛縵胡同的湖南湘鄉會館。后來,他在那里召開“湖南各界驅逐張敬堯大會”。從“湘鄉會館”南行數十步即為“湖南會館”。早在1917年,李大釗便以“亞細亞學會”的名義,在湖南會館發表激進演說,陳獨秀、蔡元培等人出席會議。
紹興會館因魯迅而聲名遠揚。起初,魯迅住在會館里的藤花館,后遷到西邊的“補樹書屋”。當時,魯迅在教育部供職,下班后便抄寫古書和碑文,休息時常去逛琉璃廠舊書店。在錢玄同的促勸下,魯迅終于拿起筆,為《新青年》撰寫《狂人日記》、《孔乙己》等名篇,以筆代槍,為時代鼓與呼。
江西會館則常常演戲,張勛復辟時就是在江西會館里唱戲慶祝的。俞平伯、吳梅、袁寒云等名流也曾在這里演出過昆曲。民國初年蔡鍔、陳師曾等著名人士的追悼會也是在此舉行。
大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倒臺,會館逐漸式微,而各省都督、主席、以及各派軍閥,先后在北京、南京設立駐京辦事處,負責交際、籌餉,“駐京辦”一詞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1949年,新中國第一個駐京辦——內蒙古駐京辦應運而生。到1959年,共有28個駐京辦事處成立,全是省一級的駐京機構。“__”期間,駐京辦被全部撤銷,改革開放后又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