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么會走上法西斯道路
引言:軍人掌控教育是不可思議的,特別是鼓吹武士道精神,以服從和戰死為美德的日本軍人。但是軍國主義教育并非是此階段突來之物,它其實是順著國家主義的"國家至上"論調發展過來的,也是明治開國以來教育的偏差畸形發展的惡果。
日本為什么會走上法西斯道路?是因為什么?大正、昭和初期的軍國主義教育在日本法西斯道路進程中七了什么中作用?
大正、昭和初期的軍國主義教育
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國運的一個逆轉點。日本的勝利不但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振奮了國民的精神,似乎也證明了以往各項政策的正確性;朝鮮成為保護國更是改變了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地位,由獵物一下子變成了獵人,不管道德上的評價如何,這都是日本實力和地位的一次飛躍;1905年的日俄戰爭更是大揚大和民族的志氣,放眼亞洲,日本已是新生代列強之一;1911年,不平等條約的修訂工作最終完成,在國際上確認了這種改變;20世紀初的經濟繁榮使日本穩步邁向工業化目標:總之,明治末,日本儼然已是近代強國了。
在社會上,這種志得意滿和揚眉吐氣的氣氛也迷惑了絕大多數的國民,沖淡了大正時期自由民權運動的力量,造成了國民對國家盲目信仰與依賴。對東亞國家和歐洲強國的勝利也使不少人產生日本是東亞的救世主,甚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的傲慢觀念,對于缺乏現代性的日本精神的推崇彌漫教育界。日本政府也不失時機的鼓吹"皇國至上論",力圖維持戰爭所激發的民族情緒,將之化做殖民地角逐中的優勢,這種意圖在教育上的表現,就是軍國主義教育取代了大正自由民主運動時期出現的短暫的自由主義教育思潮。
軍人掌控教育是不可思議的,特別是鼓吹武士道精神,以服從和戰死為美德的日本軍人。但是軍國主義教育并非是此階段突來之物,它其實是順著國家主義的"國家至上"論調發展過來的,也是明治開國以來教育的偏差畸形發展的惡果。
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說,軍國主義教育都大量繼承了國家主義教育。兩者皆以"教育敕語"為指導思想,醉心于學校軍事訓練,重視宣揚神道和忠孝思想的修身課,采用專制主義的教育管理方式,國家主義的學校目的論……但是,國家主義教育著眼于國家建設,軍國主義教育著眼于軍事侵略,側重點的不同形成了它們各自的特性.軍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為了戰爭的目的而存在的赤裸裸的侵略性。
軍國主義的狂熱可以從當時的課本內容反映出來。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近代侵略戰爭被刻畫為愛國戰爭,并以戰爭中涌現出的"志士"、"烈士"為歌頌對象,鼓吹為國殺敵,死得其所,修身課本上則公開鼓吹"惟神之道"、"八竑一宇",贊揚"大東亞神戰",號召學生為"耀皇威于海外"而不惜犧牲。日本軍人及其獻身精神被神圣化了,吹噓"日本的國家是神所庇護的,因此是不可戰勝,不會滅亡的"。此外,少不了民族優越論和武士道精神作為理論依據。這樣的教導下,甚至連小孩子的游戲也出現睡覺前高喊一句"天皇陛下萬歲!"然后模仿士兵戰死的樣子倒下去的場景 。佐佐木靜子的回憶錄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女校校長在早會訓話后,命令學生爬上日俄戰爭時留下的老朽軍艦桅桿上去演練旗手信號以示對辛勞的皇軍勇士的懷念 。這樣的危險又無意義的舉動在當時被認為是愛國心的表現。
此時,軍訓在教育中的比例和地位也被提高了。軍隊勢力掌控教育的一大方式就是軍訓。當時,普通學校也配備現役軍官作為軍訓教官,按照步兵操典進行正規的軍事訓練,由陸軍省直接管理。漸漸的,軍隊中絕對服從的律令也被實行在學校教育中,造成學生與老師,上下級學生之間的緊張關系。
為了將社會上的閑散青年也納入到這種教育中,此階段還建立了許多青年學校,實施職業技術教育和軍事教育。除了無法就業的城市青年,在農村無法過活或想出人頭地的農村青年也大量入學,成為具有皇國主義思想的戰爭后備力量,許多人成為戰爭的炮灰。
戰爭進行到1941年時,日本已經感到力量的不足,為了應付下去,軍國主義教育不但更加嚴厲,而且教育過程本身也被嚴重的干擾了。1941年10月16日,為了軍事動員,日本下令縮短大學、高等專科學校的修業年限為6個月;次年9月,又將大學和高等專科畢業日期重新改為9月,以便于當年征兵;1943年內閣通過的"學生戰時動員體制綱領",更是把教育機關當作戰備機關使用,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到田間或危險的軍工廠勞動,美其名曰"勤勞奉仕",實行"兵學如一"、"軍教如一"的教育政策。在強度不遜于成人的強制勞動情況下,出現許多因工致殘的學生 。
這段時期,高等教育也受到很大挫折,教授和學生被強征入伍;許多教學領域由于涉及到英美等交戰國家,被軍部認為是不合國家需要或有辱國體而削減;大部分的研究所被軍部征用,由軍人領導;戰爭后期,能升入大學的中學生也越來越少了;軍隊中普遍存在的非智主義和國粹思想,不但對學生造成壓力,也干擾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和對外交流。為了獲取研究的自由和條件,不少人只能加入軍隊成為職業軍人,SONY公司的創辦人之一的盛田昭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盡管他對軍隊毫無興趣,但是為了能繼續他的物理研究,大學一畢業就參加了軍隊。
1944年8月起,日本本土遭到空襲,內閣決定集體疏散學齡兒童。45年5月的"戰時教育令",停止了除國民學校初等科之外的一切教育項目,學生都到工廠或國防部門勞動。至此,日本近代教育終告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