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簡介
日本帝國主義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形成并發展,其思想淵源為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簡介
第一階段
是孕育形成階段,從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戰爭結束的1877年。在這期間,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了軍國主義的武裝和警察、監獄,并開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
第二階段
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完全確立階段。大體從陸軍卿(國防部長)山縣有朋發布《軍人訓誡》和《參謀本部條例》的1878年至簽訂《日英新通商航海條約》的1894年。其間,1881年建立憲兵制度并發布《軍人敕諭》,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發布《教育敕語》,1893年軍部的形成等均為其路標。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各領域確立起軍國主義體制。
第三階段
1895年2月8日,日軍第六師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召開動員大會。
1895年2月8日,日軍第六師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召開動員大會。
是發展與演變階段。從甲午戰爭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軍國主義敗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確立后,幾乎是每5年就對外用兵一次,直至徹底敗亡。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完全是靠進行不間斷的瘋狂的侵略戰爭來推動的: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1900年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侵犯中國;
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
1914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又出兵西伯利亞;
1931年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
1936年法西斯主義確立,則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高形態。
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
日本通過這些侵略戰爭,獲得了巨額賠款,掠奪了被占領國家的大量財富,攫取了大片土地,其“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似乎即將實現。在這個階段,日本軍國主義的體制最完整,表現最狂妄,日本軍國主義發展到頂峰,接著在1945年9月徹底垮臺了。
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原因
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
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舊武士等級不復存在,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是主導力量。1871年時,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時,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統治集團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極自然地成為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產生發展的主要社會力量。
明治天皇在經濟原因方面,由于地稅改革和士族授產等改革,使農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濃厚封建殘余,農村成為“國內殖民地”,因而國內市場狹小。又使大批士族無法生存而對明治政權不滿,統治階級則以對外侵略擴張將心懷不滿的農民、士族的不滿情緒引向海外征戰,使他們成為軍國日本的基本社會力量。
日本資本主義起步晚
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是以對東北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和武裝侵略為重要手段的。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迎來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是主體,是諸政策之首。“強兵富國”路線的推行,使日本工業化的實現即產業革命的完成均與侵略中、朝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緊密相連。待日本急速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更與侵略戰爭捆在一起,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點,使日本被納入軍事、戰爭軌道,進入從戰爭走向更大戰爭的惡性循環之中。
無制約力量
日本國內外均無制約和阻遏軍國主義發展的形勢和力量。日本國內曾有三次民主運動高潮,即自由民權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和護憲三派斗爭、反法西斯斗爭,但均遭失敗;日本對外侵略時,屢屢冒險卻均較輕易得手,更刺激其向軍國主義道路迅跑。
看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