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的歷史文化
神道教簡稱神道,原本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源于薩滿教,屬于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只。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神道教的歷史文化,希望對你有用!
神道教的歷史
「神道」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書記」,書中記載「天皇信佛法,尊神道神道教」。「神道」二字雖然在中國漢字中也有,但實際上中國與日本對此詞的概念不同,我們若按字面來解釋神道教,必會被其名稱所誤導。日本人稱一切神明為Kami,漢字傳入日本后,「神」字被用來表示Kami。日本人稱皇室﹑氏族的祖先與已逝的偉人英雄之靈魂為Kami,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岳﹑樹木﹑狐貍等動植物與大自然的靈稱為Kami。
「古事傳記」一書對Kami作了以下的注釋:「凡稱迦微者(Kami),從古典中所見的諸神為始,鳥獸草木山海等等,凡不平凡者均稱為迦微。不僅單稱優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兇惡者﹑奇怪者﹑極可怕者亦都稱為神。」也就是說: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僅是中國人所謂的神祇,亦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兇神惡煞。(換句話說,在這個教派中沒有善神和惡神的區別。人只要做了特別詭異,并且其它人干不出來的事,就可以成神。)
神道教從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最初以自然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神道教。5~6世紀之際,吸收了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佛教、道教的某些教義或思想,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宗教體系大體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系統。信仰多神,號稱有80萬神、800萬神或1500萬神,特別崇拜作為太陽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稱日本民族是“天孫民族”,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間的代表,皇統就是神統。祭祀的地方稱神社或神宮,神職人員稱為祠官、祠掌等。明治維新(1868)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處于依附地位,二者結合形成兩部神道、天臺神道等神道學說。
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7),一部分神道學者把崇拜天照大神的神道教義與朱熹理學相結合,強調尊皇忠君,主張神道教獨立;從而出現吉川惟足的吉川神道、山崎齋的垂加神道等學派。德川后期,由荷田春滿倡導,中經賀茂真淵、本居宣長,至平田篤胤,逐漸形成復古神道;依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日本古代典籍闡述神道教義,反對儒、佛,并利用部分儒佛學說和某些西方神學思想來解釋神道教義,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世界秩序。同時,在民間以傳統的神道信仰為基礎,吸收復古神道等神學理論,陸續形成若干神道信仰團體,后稱為教派神道。明治維新后,為了鞏固皇權,實行神佛分離,以神社神道作為國家神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據日本新的宗教法令規定其為民間宗教。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教信徒甚為反對。由大陸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教,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大陸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教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教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于古神社。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興“廢佛毀釋運動”。神道教成為國家的宗教。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
神道教的派別
神道教大致有三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神道教分有13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農事和路神。明治維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古來神道教的祭祀神職人員、神主(神道教的祭司)以及下級神職人員一般都是世襲。明治政府不采傳統的制度,廢止世襲職。設置內務省中一部局來管轄全國神社,而神職皆成內務省的職員。又將古社中多數小者,由政府統籌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后,在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布詔書,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經成為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
神道教的文化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內,都會被父母帶領參拜神社,在3、5、7歲神道教的11月15日所謂三五七節要參拜神社,升學、結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但平時求簽,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禮也要佛教和尚主持。每個神社門前有一個叫做“鳥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門楣上掛一鈴鐺,懸一粗繩,參拜者先要拉動粗繩,再大聲鼓掌以驚動神靈,然后雙手合一默默祈禱。一般不用下跪,但進入殿內須脫鞋。因日本大學升學競爭相當激烈,每年高考時,都有大批學生到神社祈禱。神社不設立靈牌。具有重要任務的神社,一般稱為神宮。比較重要的神道教神社有:伊勢神宮、明治神宮、日光東照宮、出云大社、嚴島神社、靖國神社。
神道教(Shinto)簡稱神教,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五至八世紀吸收中國儒家與佛教學說后,漸漸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明治維新(公元1868年)前因佛教盛行,神道教只處于依附地位。
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為了鞏固王權,將神道教繼續尊為國教,是為國家神道,成為明治政府教導百姓忠貞愛國﹑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戰日本神風特攻隊的「英勇表現」就是最佳證明。
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發表宣言否認自己的神格地位,盟軍總司令也要求日本廢除國家神道,神道教遂成為民間宗教,雖然如此,神道教至今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