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永享之亂
引言:1349年,足利尊氏派遣其子足利基氏下鐮倉,成為初代鐮倉公方。并由關東管領擔任補佐,支配 關東八國和伊豆・甲斐共十國(后來也管轄 陸奧國・出羽國);基氏之后也由其子孫世襲鐮倉公方之職。
日本永享之亂
足利義持(1386年3月12日-1428年2月3日)是室町幕府第4代。父親是足利義滿,母親是安藝法眼的女兒藤原慶子(ふじわらのよしこ)。有同母弟足利義教、異母弟足利義嗣等。正室為日野資康的女兒日野榮子。子為足利義量。
永享之亂是發生在永享10年(1438年)的鐮倉公方足利持氏反叛室町幕府的事件。1425年,第四代幕府足利義持去世,因為無人繼嗣,足利義持之弟足利義教被擁立為,足利持氏對此不滿。1438年,足利持氏擅自為嫡子賢王丸足利義久元服,關東管領上杉憲實進諫,不納,反出兵討伐上杉憲實。幕府借此機會出兵討伐足利持氏,削弱關東公家勢力。后來足利持氏叛亂失敗,不久后自殺。
1438年(永享10年)鐮倉公方足利持氏反叛幕府事件。持氏父,祖經營關東,伸張勢力,已有輕視幕府之舉。1425年足利義持死,因無子繼嗣,諸將決定其弟義教繼任。持氏不滿,每事與義教對立。幕府亦與持氏關系疏遠。執事上衫憲實對持氏舉動頗為警戒。1438年持氏無視先例,不請示幕府,自己為嫡子義久加冠命名,憲實進諫勸阻,持氏不聽,反出兵討伐憲實,憲實告急幕府。幕府借機出兵討伐持氏。持氏失敗被捕,幽禁稱名寺,后移永安寺,次年自殺,其子義久也自殺于報國寺。
延伸閱讀:
公方是前近代日本的一個稱呼,即“公”的意思,指的是統治者,體現其對國家的統治權。其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古代天皇及其朝廷,一說是鐮倉時代或室町時代對幕府的稱呼。特別地,在室町時代的后半葉,公方這一稱號成為實際執掌日本政權的足利家一族地方勢力的一個稱號。足利氏在日本各地有若干個公方,如鐮倉公方、越中公方等。公方的稱號被稱為公方號。江戶時代以后,則成為了幕府的稱號。
最初稱為鐮倉公方(かまくらくぼう),管轄范圍包括關八州及伊豆(今靜岡縣東部的半島部份)、甲斐(今山梨縣)等十個令制國。后改為 關東公方(かんとうくぼう)是日本室町時代關東地方各足利氏分支的稱號。“公方”是日本武家對征夷大的敬稱;關東公方源于室町幕府派出機關鐮倉府的長官。
自15世紀后半葉的“享德之亂”,與幕府對立的五代 鐮倉公方 足利成氏遷往古河城(位于今茨城縣 古河市)以來,改稱“ 古河公方”(こがくぼう),16世紀前半葉又分出駐在下總國小弓城(位于今千葉縣 千葉市)的“小弓公方”(おゆみくぼう)。
另外,“享德之亂”期間,幕府派駐伊豆國堀越(位于今靜岡縣伊豆之國市)的“ 堀越公方”(ほりごえ・ほりこしくぼう),也號稱是正統的關東公方,但在1467年 應仁之亂勃發、幕府無力東顧的背景下,僅傳兩代、36年就為駿河國(今靜岡縣中部)今川氏客將伊勢盛時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