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條城有什么歷史
二條城位于日本京都,是幕府在京都的行轅。二條城建于公元1603年,是德川幕府的權力象征。建有東西約500米、南北約400米的高大圍墻,并挖有壕溝。二條城內名為“鸝鳴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會發出黃鶯鳴叫般的響聲,是幕府統治者為保全自身安全而設的報警機關。
歷史簡介
永祿十二年(1569),織田信長在足利義昭的居處開始興建二條城。天正元年(1573),信長流放義昭后燒毀了這座城,然后在其它地方另筑二條御所,并將之獻給城仁親王。天正十年(1582),本能寺事變爆發。信長長子信忠在二條御所放火自刃。關原之戰后,得到天下的家康在京都會見豐臣秀賴時重新修筑。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元離宮二條城,是由德川家康下令興建的,筑城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德川的族人及武將在造訪京都時,有個休憩的寓所。
城內最大的建筑群——二之丸御殿于公元1603年完工,而后,第三代德川家光再將本丸內的城域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到了1867年,第十五代德川慶喜“大政奉還”于皇室朝廷,奉還的儀式就在二條城的二之丸御殿內。
二條城見證了德川家的榮枯興衰,是日本歷史朝代的移轉之地,里面值得一探的建筑文物相當多,例如二之丸御殿,小堀遠州設計的二之丸庭園,以及由京都御所的舊桂宮御殿移筑而來的本丸等。
二之丸御殿里共有遠侍,式臺,大廣間,蘇鐵之間,黑書院,白書院等六個隔間,你可以從梁柱間的雕飾看出昔日繁華,而串聯各隔間的紙門畫,多半是“狩野探幽”及其門徒所繪制的,二條城也因而儼然成了“狩野派”日本畫的史料館。
二條城有東西約500米,南北400米的圍墻,并挖有壕溝。走廊鋪的地板走上去會有黃鶯般的叫聲,以防外人入侵。1867年,德川慶喜在此行大政奉還,將統治權交還給天皇。現存的二之丸御殿是六棟大書院式建筑。而屏風上的彩繪則是出自狩野一門的手筆。充分表達了包括雕刻,金屬器具裝飾的桃山美術精粹。本丸御殿在天明時期的大火中燒毀。現存的建筑是從京都御所的桂宮御殿遷移來的。
二條城一向以櫻花種類豐富見稱,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賞櫻勝地。在城內的櫻之園,可觀賞到有“櫻花王者”稱譽的八重櫻華貴莊嚴的身姿。
二條城是幕府在京都的行轅。內設豪華的房間,房間里掛滿了繪畫作品,畫上鍍的金箔熠熠發光。
穿過雕刻精美、裝飾華麗的巨大前門,然后是一系列會見室。第一間大廳通過飾以華美的繪畫、中楣、用平頂鑲板裝飾的天花板來加深人們對于幕府權力無邊的印象。一般人甚至不允許走進第一間大廳。
內部的大殿是接待高級官員的,這里的裝飾更精巧,花費也更大。因為謹防背叛行為,幕府安裝了"夜鶯地板",它能夠在輕微踩踏的情況下發出吱吱嘎嘎的聲音來警告有人入侵。那時風景優美的庭園里沒有一棵樹:幕府不想看到落葉,不愿意由落葉想起他們將面對的死亡。
歷史規模
二條城位于當時古城京都的二條通盡頭,城以街道名稱命名,突出地立于四條街道的中央。二條城的城堡和宮殿建于1603年,是當時德川家的第一代德川家康為保衛京都御所(皇宮)而修建,同時也為到京都拜訪天皇時能夠居住而建。后來的第三代德川家光將豐臣秀吉所留下的伏見城中的幾座建筑移建至此,并對其建筑物的內部進行了裝飾。所見的二條城建筑,有著日本桃山時代的樣式特色。京都二條城被鑒定為名勝古跡,占地27.5公頃,總建筑面積有7300平方米。其中的二之丸御殿等共有六棟建筑物被日本政府鑒定為國寶級文物,其中的二之丸庭園被鑒定為特別名勝地;包括東大手門等在內的二十二棟建筑被鑒定為重點文物。
景觀裝飾
二條城由石墻和護城河環繞,在城內建有本丸御殿、二丸御殿、唐門、黑書院、白書院、內宅(院)、位于城堡一角的天守閣及其它附屬建筑。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為二條城的主要建筑,處于二條城空間的構圖中心。其中的二之丸庭院為一回游式水庭院,水面曲回、泉流清澈,水池沿岸布置有湖石,形態豪華、搭配合度,水庭之中建有三座小島,并在水池的中央布置了三段式的疊瀑。水庭的周邊植有高低錯落、組合有致的各類樹木和植物,水面、植物和湖石等相映成趣,庭院風格相對粗放,具有一定的力量感,但是,對于某些局部的水石和植物的處理和安排又不乏細膩和嚴謹的搭配方法,與周圍的建筑群有著和諧的呼應。二之丸御殿的宮室建筑體態秀美、尺度宏闊,園林內綠化與建筑物搭配得當。其御殿建筑的樣式很富有特色,殿內墻壁和隔門上繪有幕府的皇家著名畫家狩野一門的畫作,其中《鷹立松樹圖》、《守望八方雄獅圖》皆為狩野派的名作。
各宮殿建筑的內部裝修、裝飾和細部構造等極盡精細、奢華,處理得當。屋檐和封檐板上鑲嵌有純金箔片作為點綴,明艷的金色與深色的建筑木構件相互映襯而顯現出當年德川的富有和府邸的華貴。這與京都的手工業和城市的民間工藝傳統是分不開的,建筑傳統的積淀和裝飾的運用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自然程序,往日的金色隨處可見。
古建筑
二條城的整體都得到了極妥善的保護,于近處觀察其城墻、護濠、各個建筑和庭園的細部,就不難體會所采取的保存方法的細致。建筑物的室內干凈整潔,木質材料和繪畫都被養護得一塵不染。每一組構件,每一處木欞,每一塊金飾片都反映出那里所運用的細膩的匠心和認真的手法,對所有文物建筑和環境所進行的呵護與保養可謂是煞費苦心、一絲不茍。
古建筑及其環境的傳統性在這里得到了最佳的維護和延續。二條城內部環境當中的各類元素全部保存著原始的材料、肌理和構造狀態,不容有任何的改變,必要的維修工作也盡可能地做到保持其原質、原型、原色的做法,完全實現了“真實而準確”保留的目的。在城內院落里的地坪上,依舊按照古城最初所采用的方式,在上面散鋪著大片細碎的白色沙礫。
二條城的外部空間控制較為完善。雖然古城處于京都城市的一側,在其旁邊也有不少現代建筑物,但是對其周邊建筑的高度加以控制,一般只有三到五層,而且對于新建筑的體量、色彩和建設規模的控制極為嚴格而周全,同時又規定二條城保護范圍外部建設的建筑物與二條城之間設置了道路和綠化帶,使得古跡和新建筑之間保持著較大的間距。因此,處在二條城內的任何一個位置上都不會有外部的建筑物進入視線,從而避免了外界對古城內部的干擾。當人們跨過城濠,走進二條城城門的那一瞬間,就會將外部所有的世俗思維、現代建筑和空間形式等完全排除掉了,而只能夠感覺到站在這里,空間和時間都已被歷史拉向昔日的遠方。
現在,二條城的那些結構已經成為具象的史詩,其建筑物上面所裝點著的金色也恰恰是昔日傳統的一種反射,它們作為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結晶,值得保存和維護它們的人為之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