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為什么要把牙齒染黑
日本的染牙風俗長春大學劉健群日語中的意思是染牙。即把牙染黑。染牙起源于哪個朝代不詳。不過,平安時代的貴族女性間就流行染牙,到了戰(zhàn)國時代,朝臣和武士之間也開始盛行染牙。那么古代日本人為什么要把牙齒染黑?
日本人染牙的風俗習慣是由朝鮮傳入的。日本的《枕草子》、《紫式部日記》、《榮華物語》中都提到:“著裝(女子成人式)、慶祝日眾婦人皆染黑齒、紅赤化妝……。”大年三十皆染黑齒……“。《堤中納言物語》中提到蟲姬長的漂亮可愛,只因末染齒,無人招為妻。可見染黑齒是十二世紀初期京都上流女性化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化妝法逐漸由女性擴展到男性。無論公卿還是武士,一時間均養(yǎng)成染黑齒的習慣。“平家的公達敦盛上陣前薄化妝,染黑齒”早已傳為佳話。女子著裝(女子成人式)、男子元服(成人式)都要染齒。
染黑齒用的鐵漿成為牙齒的裝飾品。染齒被當作成人的標志。日本室町時期武士家的后代到9歲就要舉行“染齒儀式”。從此,孩子進入適婚年齡,村人不能干涉他(她)們之間的交往。
開始作為成人標準的染齒后來逐漸演變?yōu)橛喕橹杖君X。后來又改為結(jié)婚前一天晚上染齒,而后又改為生孩子時染齒。最后成為區(qū)別已婚者與未婚者的標志。曾有一段時間不允許私生子染齒,所以社會上流傳這樣一句話“真可憐,他(她)是一個不能染齒的孩子。”
制作鐵漿的工序非常簡單,將鐵屑浸入酒、茶、醋、飴中使其出黑水。然后用羽毛、筆或者毛刷涂抹在牙齒上。為了防止掉色,可以加五味子粉。這種粉也可為其它染料加固。日本明治六年(1874)宮內(nèi)奉旨宣布“皇太后、皇后廢御黛、御鐵漿……”。民間除一部分上了年紀的人以外,大多數(shù)人也很快改掉了染齒的習慣。
延伸閱讀
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是日本史中世時代的一個劃分,名稱源自于幕府設(shè)在京都的室町。鐮倉幕府滅亡的次月,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重掌朝政,改元“建武”,并開始一系列新政,史稱“建武中興”。后醍醐天皇對宋學有研究,他贊成宋學“正君臣父子”
室町時代的名分思想,同時對平安時代的延喜(901-922)、天歷(947-956)年間的天下一統(tǒng)的政治頗為向往。為重現(xiàn)天皇一統(tǒng)天下的政局,他在重新執(zhí)政后短短的兩年時間里,曾宣布過以下“新政”:
1、制訂了《所領(lǐng)個別安堵法》,以挽救“士卒民庶”的貧困,安定社會人心。宣布新“
德政令”,以圖恢復(fù)原土地所有者的權(quán)利。
2、任命了新國司和新守護,企圖恢復(fù)平安時期的知行國制,給權(quán)門世家以支配知行國的特權(quán)。
3、 對幕府的有功之士進行獎賞。
4、 整治國家機構(gòu),天皇實行親政。中央只設(shè)置直屬于天皇的記錄所(負責行政)、 雜訴決斷所(負責訴訟)、武者所(負責京都治安)、洼所(侍所)。
“建武新政”只不過是后醍醐天皇的理想,由于他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即時代已與延喜、天歷時期不同了,而其主要的不同點在于獨立且實力頗強的武力的存在。所以最終導(dǎo)致失敗是必然的。在具體執(zhí)政過程中,朝廷重公卿輕武士以及政令多變、決策錯誤百出等等,導(dǎo)致了社會的混亂、公卿與武士之間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