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代美食是哪些
很多中國美食網站喜歡引用這樣一句據說是孔子說過的話, 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從而把中國人對美食的喜好和古代智慧聯系了起來。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代美食是哪些?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代美食:丑怪的海參
海參本身沒什么味道,怎么做都可以,這反倒成了烹飪手藝的試金石。內行的吃家為了品鑒餐館的水平,經常會點海參料理,大廚的烹飪特性一吃便知。有人說:“最先吃海參的人,肯定要有很大的勇氣。”像生銹了一樣紅紅的、長著肉刺的小型海參,是其丑怪同類中的丑怪,而且非常腥臭。不過,這種海參卻是營養價值最高的。
清代大飲食家的代表人物文人袁枚在文中寫道,用顏色相近的香菇、木耳等與海參搭配,風味甚佳。海參相當于海里的人參,之所以在中國很貴重,恐怕跟中國近海出產不多有關。因此自古以來,海參在中國的售價都很高。日本德川時代,長崎便將海參裝在草袋里遠銷海外。除了海參,還有干鮑和魚翅,這三種是日本對華出口的最高級海產品。但并非每個人都愛吃。慈禧太后就不喜歡。這位老太婆喜歡肉類,特別是鴨子,而對海產品沒什么興趣。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代美食:消失的生魚片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膾炙人口”。“炙”指烤肉,“膾”則是生魚片。這兩樣東西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相傳因吳越爭霸而聞名的越王勾踐,正在會稽食用生魚片的時候,遭到吳國軍隊的襲擊,驚慌失措的勾踐把剩余的食物全部倒入江中,被棄入江的生魚片化成江中的小魚,叫“銀魚”,又稱作“膾殘魚”。也許人們實在不忍心生魚片被扔入江中后就此腐化,以至于想象到生魚片化成銀魚的情景。這個傳說既有幾分欣喜,又有幾分哀戚。中國人從前也是吃生魚片的,只是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生魚片就從餐桌上消失了。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有詩,題為《設膾示坐客》,其中有這樣的兩句:“蕭蕭云葉落盤面,粟粟霜卜為縷衣。”意思是生魚片宛如云葉般落入盤面,像霜一樣白的蘿卜切成了細絲衣。可見當時連生魚片的配菜都有了。這說明最晚到11世紀,中國還有生魚片。
根據博學之人的說法,由于宋代煤炭普及使用,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同樣的火力,于是用火烹飪的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如此說來,美輪美奐的宋瓷的興盛或許跟這種新的火力也有關系。在火成為生活中重要角色的時代,恐怕像生魚片這種不使用火的食物,便漸漸日薄西山了吧!中國人從前也是吃生魚片的,只是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生魚片就從餐桌上消失了。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有詩,題為《設膾示坐客》,其中有這樣的兩句:“蕭蕭云葉落盤面,粟粟霜卜為縷衣。”意思是生魚片宛如云葉般落入盤面,像霜一樣白的蘿卜切成了細絲衣。可見當時連生魚片的配菜都有了。這說明最晚到11世紀,中國還有生魚片。根據博學之人的說法,由于宋代煤炭普及使用,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同樣的火力,于是用火烹飪的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如此說來,美輪美奐的宋瓷的興盛或許跟這種新的火力也有關系。在火成為生活中重要角色的時代,恐怕像生魚片這種不使用火的食物,便漸漸日薄西山了吧!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代美食:味道豐腴的鮑魚
在中國,上等的宴席稱為“參鮑翅”。“參”指的是海參,“翅”指的是魚翅,而中間的“鮑”指的就是鮑魚。在中餐里,使用干鮑比使用罐頭鮑魚更高級。從價格上看,干鮑也貴得多。說到干品,人們容易強調其便于保存的這一方面。例如,有人會說原本應該是在新鮮的狀態下吃的海鮮,由于一時捕獲過多,沒辦法,只好把多余的曬干保存起來。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簡直是大錯特錯。干品吸收了寶貴的日光,另外,還把稀釋了味道的水分蒸發掉,因而味道濃縮了。也許應當說,紫外線的照射使干品增添了些許“黃金”的味道。不少人甚至極端地認為,中式菜肴里的鮑魚只有干品才是最好的。 無論如何,鮑魚畢竟是熱門的海味,有各種各樣的烹飪法。《隨園食單》有“鰒魚炒薄片甚佳”的記述。據《本草綱目》記載,鰒魚產于山東北海岸和廣東,而隨園則位于南京,因此袁枚吃到的估計是干鮑。如果不切薄一些,只是單純炒的話,恐怕很硬。不過,以干品為材料時,原則上要用水泡軟,鮑魚也不例外。但薄片也只是程度的問題。鮑魚的一大特色是肉質豐腴,如果把鮑魚切得薄到能夠看透,就會失去肉質豐腴的特色了。